“拳民”與教民:世紀之交的民眾心態解讀

正文 晚清北方農村的文化傳播與教育渠道 巫覡風習(2/3)

    其次,北方農村還存在著由巫師操作的巫術,例如以降神附體為特征的“跳神”、“下神”、“走陰”等巫術活動。弗雷澤曾記敘了波利尼西亞人的神靈附體現象:“一旦人們認為神降在哪位術士身上,這位術士的身體便立即劇烈地顫抖起來,幾至欲狂程度。他四肢抽搐,身軀脹大,口歪鼻斜,麵容猙獰,兩眼大睜,茫然失神。在這種狀態下,他往往滿地亂滾,口吐白沫,好象是神附在他身上使他這樣。他這時以尖銳粗厲含糊不清的聲音,喊出了神的諭旨。”類似的神靈附體現象,在中國北方農村相當普遍,有的地方誌稱:“巫蠱勢力彌漫全境,信者奉之若神,視為萬能,……若輩裝神扮鬼,手足蹈舞,所降之神,非此處狐仙即彼處神怪”。這種巫術也是由“術士”即巫覡操作(女者為巫,男者為覡),俗稱巫婆神漢,也有稱下神的、頂神的,跳大神的或馬子、馬匹等,當然也有尊為法師的。小說《紅樓夢》裏的馬道婆,《聊齋誌異》裏“執長兵,舞榻上”的都中老婦,就是這一類人物。由於降神附體與一般禳解活動界線不清,所以有時鄉村僧道也來插上一手。跳神主要用於兩途,一途為驅邪(魔、鬼、怪);一途為治病,兩者常常混用。李景漢先生在定縣調查中,曾記錄了這種“下神”現象:“巫覡在治病以先,要燒香叩頭,請大仙附體。然後這人就改變聲調,做出種種怪態。要是給人念咒驅邪,就用一個桃木釘子(用桃樹枝削成的釘子)在病人身上各處亂釘,雖然不是真的往肉裏釘,有時也要著上幾下。病人受了這種苦痛,這種暴刑,他那能忍受,一定要叫苦,要說胡話,這樣一來,巫覡便說妖魔邪鬼在他身附著,鄉民愚味無知,也就相信。”這就是巫師降神驅邪的過程。還有借助一些變戲法的手段以加強視聽效果的,如用桃木劍事先塗好藥水,在預先塗好藥水的紙上或物件上亂砍,發生化學反應顯出紅色,就說是鬼怪的血等等。驅邪還是被稱為“視鬼”,“觀仙”的,即由巫師降神附體後假稱看見了作祟之鬼,然後做法驅之。

    李景漢還記敘了下神治病的情形:“農民得邪病或病重的時候,家人就請一個頂大仙的婦人治療。來的時候多在夜間,並且先把預備出來的屋子遮的很嚴密,始終不許點燈。還在炕桌上供些熟雞蛋和燒酒,等這婦人來到之後,先要燒香請仙,把香燒完不久,她便坐在炕沿的桌旁,給大仙留著炕裏的正座,忽然有點響聲,就說大仙來了,家人忙著叩頭,請大仙飲酒,吃雞蛋,也能聽到吃喝的聲音。然後由頂大仙的婦人請問大仙說,‘這人得的什麽病’,於是就聽大仙似說似唱的答道‘這人得的是□□病。’這樣一問一答的好久,所有得病的原因,治療的方法和幾種簡單的藥品,都給說清。那聲音的細弱,好象女子。有時大仙還用一隻毛烘烘的小手,替病人按摩,”北方還有一種“瞧香”的巫俗,瞧香者至病人家,“假托神鬼說話,爾後在香爐燒香,視香燃燒的情況決休咎,或用藥,或許願,則愈,或兩可。”不過,在多數情況下,即使為人治病,巫師在降神附體之後,都要跳踉舞蹈。跳的方式各有不同,粗野一點的隻是無章法地亂跳、亂蹦,乃至抽搐吐白沫;文質一點的則跳得較為章法,甚至有觀賞性,古代稱為“巫舞”。《商書·伊訓》有“敢有恒舞於宮,酣歌於室,時謂巫風”辭句,孔穎達疏曰:“巫以歌舞事神,故歌舞為巫覡之風俗也。”正因為如此,民間才稱之為“跳大神”。不過就精神狀態而言,很可能粗野者的巫舞是進入了某種迷醉狀態,而文質者則依舊是清醒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