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世紀之交的民眾心態解讀

正文 晚清北方農村的文化傳播與教育渠道 其他渠道:家庭、宗教、街巷傳播(1/4)

    除了上述兩種類型的文化和教育渠道外,農民的思想意識還受到其他教育途徑或者說文化形式的影響。在某些僻地山區,由於特殊原因既不能上學又不能看戲聽曲的農民,家庭與街巷傳播的影響,則會成為一種教育的主渠道。當然,這是極而言之的特例。不過,就是在正常情況下,家庭、宗教及街巷傳播也在農民的教育中占相當比重。

    一、家庭的教育與熏陶

    家庭教育是人的社會化的起點。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受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對於道德感很強的中國人來說,一個人的品性好壞,往往被人歸咎於家教的有無與好壞。農民也是一樣,家教在他們眼中,與學校教育一樣,既意味著教,也意味著管,訓導加棍棒就等於中國農村的舊式家庭教育。當然,也存在著這樣一些農民,他們很少教子女做什麽,甚至很少開口對子女說話,犯了過失但有一頓拳腳而已。但是,這樣的農家子弟也會從父母兄弟姐妹的舉止言談,以及偶爾冒出諺言格言中受到教育,完成家庭階段的社會化過程,當然可能完成得不太好。

    所以,家教是每個人不可逾越的過程,除非沒有家庭。農民的家教有這樣幾項內容,一是生活生產技能教育,包括農活的訓練,日常家務的操作乃至商販趕集等等,這些事情多半沒有人教,主要靠子弟跟著大人做,邊做邊學,一般農家孩子很早就能嫻熟地掌握這一切,其中也有智愚高下之分。二是道德教育,即通過教導與打罰,讓子女知曉做人的規則與限製,培養羞惡心、道德感。三是人生哲理教育,即家長通過一些意味雋永的諺語、格言及故事,告訴子女做人的機智和取得成就的要則。四是特殊教育,即一些擁有特殊技能的人家以血緣傳承方式傳續其業,如醫生、獸醫、巫師、牙儈等,必須封閉地對子女傳授其本業知識與技能。

    農民的家教,比之於紳士是相當粗糙的,既無家訓家理格言懸之於廳,又要通過宗族網絡受紳士的指導。但是,農民也存在各自的家庭傳統,因而境況差不多的農家子弟,也一樣有著稟賦的差異和智愚、賢與不肖的區別。農民的家庭教育一方麵構成了進一步社會教育的基礎,同時也與社會與學校教育一起塑造了農民的心理結構與意識框架。

    二、宗教教育

    雖然在很多外國學者眼裏,中國是個缺乏宗教情感的國度,可有趣的是,偏是中國的宗教門類最為豐富,世界曆史上有名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拜火教、摩尼教等均能在中國找到自己的信徒。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也大昌其業,曆朝曆代香火不絕,明代的衍聖公稱天下隻有三家人家,鳳陽朱,江西張,曲阜孔,江西張就是道教的張天師。至於民間教門,其派係則多至不可勝數。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宗教是一種助力體係而非歸宿體係,不需要全然的精神皈依,故越是缺乏虔誠,神滋越多,教門也越濫,民眾的宗教包容心也就越博大。在北方農村,除去少數回族居住區外,各色廟宇遍布鄉野,基本上是三教合一(主要是釋道合一)的,少見有界線分明的佛寺或道觀,一般的城鄉廟宇,僧道均可和平共處。

    晚清北方農村的宗教實際上是兩大塊,一塊是正統宗教。即受到統治者認可的釋道兩教,它們再摻合上一些儒學理念,就變成三教合一,老百姓稱之為“大教”。抗戰期間“滿鐵”在華北農村調查,發現河北順義縣沙井村有座觀音寺,“第一層供關帝,第二層供娘娘、財神、龍王、土地、青苗、二郎爺、托塔天王、圍抱,第三層供佛、文殊、普賢、聖人。”這是北方農村最典型的全神崇拜。正統宗教的載體為持有官方度牒的僧(尼)道(姑)。另一塊是民間秘密教門。清代,民間教門一直處於被禁查的地位,官方和民間概稱之為“白蓮教”,其實相當多的教門並非出於白蓮教係統,它們的創構和傳承五花八門,往往一種名目傳至幾代就七蔓八岔,以至麵目全非。但無論民間教門有多少名目,其教義卻有通共之處,最大的特點是,一方麵與正統宗教大體合拍,一方麵又受白蓮教三世說、淨土觀與羅教無生老母信仰的影響,甚至受到發達的戲曲文化的左右,其融匯力之強,令人瞠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