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動的導遊旗

六 後生,捎上點點蓧麵吃哇!(3/3)

    進入冬季,寒地凍。或以大燴菜,或以加土豆條的羊肉湯、豬肉湯熱調蓧麵,再加上一些油炸辣椒末,一兩碗下肚,大汗淋漓,真是痛快!

    講到這兒,你看得餓不餓?反正,我是邊寫邊流口水。原因顯而易見,中午了,為了多敲點字上來,我把午飯也省了。我的時候不怎麽吃蓧麵,但常看鄰居大娘搓蓧麵,感覺一團麵在人家手裏左一下右一下的就變成了一根長長的麵條,雖然有粗有細,但很好玩,唯獨始終懷疑的是她們搓團前洗手沒?!

    記得第一次吃,是全家應鄰居之邀共盡午餐,吃的就是蓧麵,有涼湯有熱湯。我當時不知所以然,抓過一碗就吃個沒完。結果,我吃撐著了,不是一般的撐,因為我光蓧麵就吃了個全飽,其後因為口渴,回家後還不停地喝水。由於蓧麵遇水會漲,結果是什麽?下午我去上學的時候,不得不偷偷把褲帶解開,聽了兩堂課,而為了不讓老師叫我起來回答問題,我跟最後一排同學換了坐位,一個下午坐立不安,直到放學後去校隊訓練也沒把肚子裏的蓧麵全消化掉。當體育老師讓做四麵米變跑,我剛跑了兩組加,就堅持不了,在跑道中央把胃裏沒消化的蓧麵都吐了出來。教練一看沒戲了,這才同意我回家。等回到家後,晚上我連口老媽做的湯都不敢喝,直挺挺地在床上躺到晚上三點多,突感便意,才在三十分鍾的廁蹲後踏實地睡到亮。

    之後挺長一段時間,我再沒有吃過蓧麵。而當我們搬了家以後,經常會在放學路過街邊菜市場時,聽到有老大娘在那吆喝:“唉,捎上蓧麵!捎上蓧麵!”因為老大娘通常是用濃重的此地話吆喝,此地方言中有些字音之間前鼻音和後鼻音區分不大,很容易混淆,所以我前邊的聽不懂,總把“捎上”理解成“燒上”,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住了,就上前問一位大娘,我問她為什麽要把蓧麵“燒上”,難道回家還要放火上烤烤才能吃?那位大娘,嗬嗬一笑,解釋到是“捎上”不是“燒上”,但她的解釋還是用此地話的,我仍然聽不懂,我一急,問她到底是哪個“sha”,可是不但沒要來想要的答案,反而被周圍賣菜的一頓笑話,我一害臊,撒腿就跑回了家。到了家跟老媽一,她才給我一個正確的答案:“是捎上,就是捎帶拿上,不是要燒,也不是要烤!”我這才明白,唉,現在回想一下,多會一門外語是多麽重要的事情,關鍵時候不丟人啊!

    我們此地人管沒結婚的男人叫“後生”,我還是個後生,所以,往後的日子裏,我一想吃蓧麵了就會往菜市場跑,花幾塊錢買一籠蓧麵,要一袋兒涼湯,賣蓧麵的老大娘都認得我了,一見我過來就衝我吆喝:“唉,後生,捎上點蓧麵哇!”我則也用此地話回應到:“噢,捎上點哇,來份涼湯的。多放點香菜,蒜多給點哇麽,大娘!”而大娘總是樂嗬嗬地邊抓蓧麵邊:“噢,行呢哇,哉後生就是愛吃個蒜,吃蒜好哇!”我邊看邊笑,但還是心裏不安的是,她抓蓧麵的手到底洗過沒有!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