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當王爺回到明朝當王爺之楊淩傳

一百六十一 正德舞刀(1/5)

    這陣兒功夫,劉瑾在房中鼓動如簧之舌,東一句西一句,雖然沒個條理,卻也隱隱表達出如今帝王開疆拓土應放眼海上,從而威加宇內才是王道的意思,把個好大喜功的正德小皇帝說的心癢癢的,恨不得立即建造如雲戰艦,靖清海疆,建立不世功勳。

    可他知道隻能想想罷了,這些東西不是想想就能辦得到的,若是滿朝文武執意不從,他這個皇帝又不能擼胳膊挽袖子親自出馬去造船練兵,此事看來還有得等。

    楊淩回到書房,怕正德問起成綺韻,忙將長劍雙手奉上,笑道:“臣知道皇上尚武好兵,恰巧尋到一柄削鐵如泥的寶刀,特獻給皇上賞鑒”。

    正德聽說是神兵利器,果然大為驚喜,他連忙接過來“嚓”地一聲抽刀出鞘,頓時滿室毫光,那長刀刀身修長、刃薄如紙,雪亮的刀刃上隱現龍紋,瞧來寒光閃閃,鋒利無比。

    楊淩微笑道:“這是……”。

    “倭刀,這是極品的寶刀”,正德打斷他的話,興衝衝地道,他將刀舉至與眉相齊,眯著眼看了看刀鋒,然後又雙手舉刀試了試刀的重量,嗬嗬笑道:“這刀比宮中所藏的倭刀看來更勝比分,日本鑄刀術比起以前更加了得了。”

    楊淩驚訝地道:“皇上認得這刀?”

    正德得意地笑道:“宮中有日本足利義滿進貢的六口寶刀,聯時常拿來玩耍的,不過那已是百年前的刀了。”

    永樂年間,琉球、日本、暹羅各國使節到大明朝貢,足利義滿曾進貢寶刀六口,兩年後永樂大帝派鄭和統水師10萬到達日本,向足利義滿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

    同時永樂大帝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封他為日本國王,足利義滿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並將抓獲的倭寇移交大明以表誠意。

    楊淩就是知道明朝有過中日聯合緝搏海盜的事。才特意準備了這口寶刀,並親手獻給正德,想趁機進言,想不到正德對此事卻了如指掌。

    楊淩大為驚訝,這一來原先的說詞必需重新組織一下了,他正思忖間,正德用指肚輕拭劍刃,欣然道:“

    昆夷道遠不複通,世傳切玉誰能窮?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間雜鍮與銅;

    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讓妖凶。

    楊侍讀,這是宋朝歐陽修讚揚倭刀的詩句,那時倭刀就已名聲遠揚了。倭刀源自唐刀,采用包鋼法製造。也就是尋常說地镔鐵刀。端的鋒利無比,此刀確是一口寶刀,名曰甚麽?”

    不待楊淩回答,他已一翻刀刃,看到柄口兩個漢字:“斷浪”,不禁笑道:“刀是好刀。不過也忒狂妄了些,切金斷玉倒還罷了,豈不聞抽刀斷水水更流?斷浪?哼哼,斷浪!”

    楊淩想不到正德對武器這般有興趣,而且如此了解,他佩服地道:“是,日本浪人大多使用這種利於劈砍的利器,臣在江南。見我大明軍武器不如人,戰陣上多有不如,以致……,如果大明軍隊人人配帶這種鋒利的寶刀,倭人必不敢那麽猖狂。”

    正德聽了哈哈笑道:“楊侍讀雖然帶兵有方,畢竟是秀才出身,哈哈哈……我大明軍隊人人佩帶這種包鋼地利刃?不可能,不可能的。”

    楊淩見他大笑,不由急道:“有甚麽不可能?皇上那柄龍泉劍的鋒利就不在此刀之下,難道大明就鑄不得此刀?”

    正德笑嘻嘻地道:“不是沒有鑄刀工匠,實是包鋼造刀費時費力,需要的精鋼又多出自哈蜜衛,產量不敷使用,日本國嘛……雙方能出動幾千人馬打仗,就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了,我大明軍隊何止百萬,人人佩此寶刀?朕就是有一座銀山,也無法辦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