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當王爺回到明朝當王爺之楊淩傳

第一十八章 除夕烽火(1/3)

    黃奇胤一直覺得自已是滿腔執忱、報國無門,在這彈丸之地白白浪費了一腔雄心壯誌,到今日才覺得自已輸的不冤。  那篇引以為豪的文章雖然讓他從此不得誌,不過他心中一直有一種文人的傲氣,認為自已是被政見不同者打擊,雖然官場不得意,但是青史之上必然留下自已的清名,這一世便不枉了,想不到自已的奏疏如果真要施行起來,也是誤國誤民,所以此時不獨心灰意冷,那鬱積許久的孤傲之氣也一掃而空。

    望著楊淩這個英俊的年輕人,黃奇胤心中暗暗盤算:“原來隻道他是本縣最年輕的秀才,也不過是八股文章做得精妙罷了,想不到卻有這番見地,看來此子也非池中之物呀。

    自已是沒有什麽成就了,不若盡心佐助於他,將來他若能成就一代名臣,自已便也跟著青史留名,再不濟隻要他能做個一方大員,自已那早死孩兒留下的幼孫也可有個依附”。

    想至此處,黃奇胤嗬嗬一笑,上前扶起楊淩,滿麵春風地道:“楊賢侄勿須客氣,師長之說愧不敢當,老黃在這縣裏呆得都快成了精了,若是有什麽需要幫忙的地方,賢侄盡管開口,老黃是知無不言呐”。

    雞鳴驛是三等縣,較之江南富裕的縣份,稅糧總數相差甚至300到500倍,稅額低得嚇人,粗粗一看,似乎必須提高稅額,至少這樣的縣份再也不應該有稅糧的積欠。但實際情形是,這裏的地方就算一些小地主或自耕家,仍然處於半饑半飽之間,欠稅欠糧也就成了理所應當的事。

    因而一個縣官在富縣征稅達到80%,當地百姓的生活仍然不受影響,還稱讚其為青天,送萬民傘,可是過幾年要是倒黴調到這樣的窮縣,就算他費盡心機強行收上30%的稅,在當地百姓口中,他也是貪官、酷吏、刮地三尺的吸血鬼。

    何況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官員的奉祿計算得出奇的準確,所發的俸銀隻夠官員養活一家老小,至於迎來送往的花費、家丁仆役、轎夫馬夫,包括幕僚師爺等人的工資,全是官員自掏腰包,所以百姓繳納的錢糧,各地方官肯定要挪移一部分進入私囊,縣官如此,以下村長裏長甲長莫不如此,這樣一來便是100%征稅,上繳國庫的也隻有八成。

    因此稅賦不足時,各地方官便各顯神通,田地數超過吏部掌握的縣份便以多補上,先天不足的縣份就壯著膽子上報天災請求減免,既完成了征收稅糧的任務,又博得了愛民的好名聲。

    雞鳴驛雖然有大批的人拖欠糧稅,不過這些年來又有人開荒墾山,而戶部掌握的還是建國初的田畝數,因此收上來的雖然極少,隻需用盈餘的商稅補充一部分便可達到戶部要求。

    另外秋上韃子剛剛來劫掠過,可以將受到的災害報得更嚴重一些,以減免些錢糧,由於雞鳴驛的特殊地位,此地的軍事意義遠重於縣治,因此吏部明知這裏年年稅賦不足就算往裏搭錢考核政績也是不太嚴的。

    本來愁得焦頭爛額的楊淩經黃奇胤這一指點,不禁霍然開朗,原來收上來的已經少得可憐的30%的稅糧在黃縣丞的大筆一揮之下,居然隻上交一半,看得楊淩怎舌不已。

    其餘那些雜七雜八的事情在黃縣丞的指點之下,楊淩也上手甚快,很快就將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成了閔縣令幕後真正控製一縣行政的人,隻不過他的權力全部來自閔縣令,頭上頂著這尊泥菩薩,他就是菩薩的代言人,若是沒有這尊“菩薩”,便也不會有人聽他號令罷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