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當王爺回到明朝當王爺之楊淩傳

第一十七章 青蛙理論(1/3)

    一走進簽押房看到那一堆的公文,楊淩就不覺得長出了口氣,雖然還是感到頭疼,不過心中卻不是那麽焦迫了。按照他轉世的慣例,一向是莫名其妙地就再次死掉,最長的一次沒有超過兩個月,現在他來到這個世界已經一個月了。  唯一與往昔不同的是,這是他轉世最窮酸的一世,而醒來後第一眼見到的那個哭得梨花帶雨的女孩又是那麽叫他憐惜,所以他以現代人身份來到古代,在自已有限的生命中,隻想盡可能地給幼娘留下點可憐安家立命的錢財,既無雄心大誌,也不夢想得到多少美人的歡心,區區兩個月的生命,他承受不起呀。

    現在家裏一下子多了四十兩紋銀,在這個地方的農家算得上一筆極大的財富了,給幼娘留下這筆錢,若是哪一天自已撒手而去,也算走得無牽無掛了,所以再看到這厚厚的文牘,心理上的壓力也就不那麽大了。

    心中不急不躁,處理起事情來心中也就清晰了許多,喝了兩盞茶的功夫,又批閱了六七份文案,將濾出的需需閔大人親自處理的放在一邊,他再拿起一份來,發現這一份卻是一份發黃的貼子,瞧模樣不是現在寫就的,難道是誰把以前的文案也錯呈了上來?

    楊淩好奇地拿起貼子,隻見上邊塗塗改改,顯然並非不躕而就,不過那筆蠅頭小楷寫得端是漂亮,他自已也嗜好寫毛筆字,可寫不了這麽漂亮的蠅頭小楷,不禁嘖嘖讚歎兩聲。

    展開了貼子細細閱看,隻見上邊寫道:“今之弊政最大且急者,曰近幸幹紀也,大臣不職也,爵賞太濫也,工役過煩也,進獻無厭也,流亡未複也。天變之來,率由於此。夫內侍之設,國初皆有定製,今或一監而叢十餘人,一事而參六七輩,或分布藩郡,享王者之奉,或總領邊疆,專大將之權,援引邪,投獻奇巧,司錢穀則法外取財,貢方物則多端責賂,殺人者見原,僨事者逃罪,不可枚舉......”

    楊淩咦了一聲,看這貼子內容根本是在議論國策,怎麽這樣的貼子會出現在一個縣令的公文當中,楊淩正看得入神,旁邊有人嗬嗬笑道:“楊秀才,尚在處理公文麽?”

    楊淩抬頭一看,麵前一個白麵微須的五旬老人,從官袍上看,卻是從八品的小吏,還稱不上官,正是本縣呆了多年的那位縣丞黃奇胤。

    楊淩連忙立起,拱手施禮道:“原來是黃縣丞,學生失禮了”。

    黃奇胤擺了擺手,在一旁椅上坐了,笑吟吟地拈起他摞在桌上的貼子看了幾眼,嗬嗬笑道:“李孜省、鄧常恩?哦,這都是憲宗年間朝廷上的重臣了,看樣子應該是某位大人草擬的奏折,楊公子從何處得來?“

    說著也不待楊淩回答,自顧用手指點著桌子,匆匆瀏覽了一下內容,抬頭問道:“楊秀才以為其中所言如何?”

    楊淩先是在公文之中見到憲宗年間、也就是近二十年前的一份奏貼草稿,又見到不發餉不問案從不露麵的黃縣丞突然出現,心中已料到幾分緣由,眼見他一雙深邃的眸子正凝視著自已,意似探詢、又似有些急切,那種急切的渴望就象一個希望得到老師誇獎的小孩子。

    楊淩做了六七年保險工作,各種各樣的人見得極多,也最擅揣磨他人心理,一見到他目光中不經意間露出的含義,不覺心中一動,一個大膽的念頭突然冒了出來:“先是二十年前的奏貼、於是經年不露麵的黃縣丞,他說什麽當年某位大人的草擬的奏折,看貼子中的內容貶斥的卻是當時朝中的重臣,

    莫非......這貼子便是他寫的,他便是因此獲罪朝廷,一貶再貶,以至淪落到這難鳴驛做一個不入流的小吏?  一念及此,楊淩一麵揣磨著他的來意,一麵假意道:“晚輩慚愧,不曉得憲宗皇帝年間這些位朝廷重臣的詳細事跡,所以實在無法置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