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陳家

正文 二四六章吳鐵成遊吉林遭譏諷(1/3)

    二四六章吳鐵成遊吉林遭譏諷

    吳鐵成,原籍廣東,與孫中山是同鄉,商賈世家。其父光緒初年到江西九江,初任商店司帳,後自營洋貨店,曾為九江商會協理,在當地頗有影響。吳鐵成年幼時由其父延師教授,學習經史、外文,17歲入九江同文書院。1909年與林森相識,同年經林森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

    武昌起義爆發後,吳鐵城策動江西新軍標統馬毓寶在九江獨立,為國民革命軍光複江西立下功勳,同時也顯露出了獨特的外交天分。

    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後,急需要一位堪比蘇秦、張儀的外交人才,為他四處奔走籠絡四方軍閥。因此吳鐵成這個頗具外交能力,且在國民黨中聲望頗高的人物,便成了蔣介石的心腹。

    為幫助蔣介石完成統一大業,他三次出使東北,以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勸說張學良易幟,又一次充分顯示了他的外交才幹。此舉也是他一生最引為自豪、最為驕傲之處。

    蔣介石的南京中央政府奉行的是聯日謀求英美諒解,製俄反共的政策。吳鐵成在達成促使東北易幟之時,並未忘記竭力宣揚蘇聯的威脅,而對滿鐵和關東軍這條橫臥在東北大地上的嗜血猛獸視而不見。毋庸置疑,這些無視東北現狀的言論,無疑為日後蔣介石唆使張學良發動中東鐵路事件,提前做了鋪墊。

    張學良用不賣給交戰雙方武器,而向其傾銷民用產品,表明了自己不支持內戰,呼籲和平發展的態度。而這時的中原戰局已經對蔣介石很不利,吳鐵成也是心急如焚,恨不得張學良馬上率四十萬大軍入關助戰,在馮閻聯軍背後插上一刀。

    張學良目前這種態度,確實讓花了大價錢的吳鐵成感到有些事非所願。

    吳鐵成老謀深算,他心裏急躁,表麵上卻平靜如常。經過細致的分析,他認為張學良之所以按兵不動,原因有三:一,張學良在觀望,看看是蔣介石為主的南京中央派與西山會議派那方更強。其二,中東鐵路之戰後,對南京中央政府頗感失望的張學良,迫於日本人的壓力業已開始秘密與蘇聯接觸,因此就目前而言,他可能認為即便是沒有中央政府的支持,以東北之力借助蘇聯的力量也能製衡日本。其三,駐沈的各方代表,幹擾了他讓張學良出兵幫助中央政府實現國家真正統一的決心。

    鑒於總結出的以上三個原因,吳鐵成決定以慰問中東路之戰陣亡將士、考察黑吉工農業成果為名,拉著張學良到黑吉兩省轉一圈。此舉有三個好處:其一,可以用宣撫黑吉兩省官兵這種實際行動,來消解張學良對南京中央政府的怨氣。其二,切實的查看一下東北軍政府與蘇聯交結的程度。其三,隔斷張學良與其他各派代表的聯係。

    王宜之和陳靖亞忙活了一通,雖沒有從張學良的投資裏分到一杯羹。但得到了這麽一大筆訂單,也算解了燃眉之急。便向李宜春告辭,返回哈爾濱編排生產計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