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殘陽

蘇聯T-34坦克!(1/5)

    蘇聯t-34坦克全重32噸,乘員5人,主武器為一門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為兩挺7.62毫米dp\/dt機槍,車寬2.92米、車高2.39米,克裏斯蒂懸掛裝置,б-2-34水冷柴油發動機、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駛時速55公裏、最大行程468公裏,通過障礙高0.75米、越壕寬2.49米、爬坡30度、裝甲厚18-60毫米。

    最初隻是稱為t-34,後人為了將裝備76.2mm火炮的t-34與裝備85mm火炮的t-34區別開,分別稱之為t-34\/76,t-34\/85。

    後來西方采用字母a~f區分t-34\/76的亞型(當然這也是不準確的)。

    a1940年型,主要特征為一門型號為l-11,倍徑30.5的76.2mm火炮被豬鼻狀的防盾保護著,炮塔扁平,分焊接,鑄造兩種;b1941年型,一門型號為f-34,倍徑41.2的76.2mm火炮,部分a型使用了這種火炮,盒裝防盾與40年型明顯不同;c1942年型,主要特征駕駛員艙蓋更換,航向機槍加裝外防盾;d1942年型,主要特征為大型六角炮塔,兩個圓形炮塔艙蓋,艙蓋打開狀態因類似米老鼠的耳朵而得名;e1943年型,在六角炮塔左側加裝了車長指揮塔;f1943年型,鑄造炮塔(實際是uztm的鍛造炮塔)。

    現在,俄羅斯人用“煎餅”“螺母”來分別描述裝備一體式大型倉蓋的扁平炮塔和雙乘員艙蓋或帶指揮塔的六角炮塔。所謂43,44,45年型隻不過是事後的一種描述,用工廠 abcd類炮塔 炮 年份基本可以區分95%的t-34\/85,同理t-34\/76也是。

    下麵鬆散羅列一下t-34\/76發展軌跡。1940年底,鑄造炮塔出現,由馬裏烏波爾——哈爾科夫聯合製造,正麵厚60mm(軋鋼焊接的正麵52mm)。41年,先後三家廠生產t-34整車。

    112廠41年7月投產,開始生產鑄造炮塔失敗,借鑒了馬裏烏波爾的經驗後,首批20輛t-34與10月交付部隊。

    由於發動機短缺,112廠及stz生產時,使用了m-17f汽油發動機。兩廠41年底生產了365輛安裝此發動機的t-34,截止42年5月又交付904輛。***格勒地區,stz進行總裝,krasniyoktyaber軋鋼廠生產裝甲板,用船運到stz及第264工廠(***格勒造船廠,組裝車體的地方)。

    41年秋,“齒接”樣式的車體在stz投產。41年10月stz設計全鋼負重輪,11月投產,這種樣式的負重輪各廠(根據現有照片判斷,112廠實心鍛造膠緣負重輪供應充足,幾乎沒有使用全鋼輪)都有使用,43年夏取消。

    41年9月17日位於哈爾科夫的183廠開始向烏拉爾遷移,最後一列(第43列)遷移列車10月19日抵達烏拉爾,12月第一條生產線準備完畢,月底通過總裝從哈爾科夫帶來的部件,25輛t-34交付部隊。

    42年2月,112廠的炮塔座圈跳彈筋增加到6條。42年3月還在生產“煎餅”炮塔的廠家開始將炮塔後部簡化,焊接炮塔采用一整塊梯形鋼板焊接,鑄造炮塔為一體式。42年6~7月,183廠開始采用新的輻條式帶膠緣負重輪。

    42年183廠是t-34產量最大的廠。42年夏,戰火臨近stz,導致其停產。另有三家工廠(uztm,chkz,174廠)開始生產t-34整車。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uztm(ordzhonikidze烏拉爾重型機械製造廠,uralmash,第9廠)41年秋開始生產車體,隨後開始生產鑄造炮塔,42年4月開始為其他總裝廠提供組裝好的車體或炮塔,42年7月28日生產整車,43年秋轉產基於t-34底盤的自行火炮。

    原來位於***格勒的基洛夫工廠(lkz,第100廠)41年6月25日遷往車裏雅賓斯克(chkz),聯合了本地的拖拉機廠(chtz,第178廠)以及一同遷往的生產發動機的(原來位於***格勒,哈爾科夫等地的如khpz第75廠)等廠家,自此車裏雅賓斯克被稱為坦克城(tankgrad)。chkz於41年末42年初開始生產一些t-34部件,42年8月生產整車,44年3月停止生產t-34。

    “螺母”炮塔由m·a·nabutirsky在183廠搬到烏拉爾地區稍後研製(183廠由於遷移,丟失了軋鋼機等一批大型生產設備)。

    這種炮塔最早見於42年8~9月(春季就有小批量生產),德軍拍攝的照片顯示7月上就有了,gko42年7月1日頒布的安裝這種炮塔的命令似乎驗證了這點。“螺母炮塔”分為laminate,hardedge,softedge三大類炮塔。

    42年10月uztm為擴大產能利用10000噸級水壓機生產鍛造炮塔(與人們長期的認知相反,這種炮塔抗彈性能不如鑄造的六角炮塔。雖然是鍛造,但裝甲厚度隻有約20mm[2]),供自己和chkz(112廠利用這種炮塔與自己車體生產的ot-34有照片可見)生產t-34,到44年3月,生產了不少於2670個。

    圓筒型附加油箱42年10月初出現在chkz生產的車輛上。截止43年4月,安裝在車體後部的箱式附加油箱仍有出現在112廠,174廠的車輛上。42年夏末秋初,183廠生產的車輛,航向機槍有了外防盾,與此同時112廠的車輛開始出現扶手。

    112廠和烏拉爾地區廠家的扶手樣式不同。43年秋,t-34部件開始標準化,包括履帶,附加油箱,扶手等。車長指揮塔出現於43年夏,43年6月至44年3月生產5740個。43年初,“螺帽”炮塔兩側出現手槍射擊孔,春季後變得較為常見。41年,71-tk-3型電台配發,有效通信距離18千米,42年,9r係列(22千米)代之,9rs(28千米),後期的t-34\/85安裝有10-rt-26(7~20千米)。

    車內通話設備,由早至晚的一些型號為,tpu-2,tpu-3r,tpu-3bis-f,tpu-zr係列,tpu-47。

    包括t-34\/76在內的各型蘇聯坦克也存在明顯缺陷,主要是沒有全部配備車際無線電聯絡設備,一般是幾輛t-34中隻有一輛指揮坦克擁有無線電設備,坦克之間聯絡還依靠旗語。

    同德國主戰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備無線電相比,協同作戰能力相差不少,所以當編隊行進作戰時難以充分發揮坦克的優異性能,特別是遭遇突發情況時應變能力差。

    所以由一輛性能不怎麽樣的ⅲ號坦克,擊毀多輛t-34的戰例屢見不鮮。後期隨著英美根據租借法案援助的無線電設備及蘇聯本國設備的量產,至1943年夏75%的車輛裝備了電台,到了1944年,電台裝備率達到100%,這個弱點才逐步改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