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商明

0022 教育起步(2/2)

    這山薯這個時代南方已經有種植,但南方不將此物當主食與玉米差不多。而且是這山薯出產熱帶一開始冬季保存不易,徐光啟覺得此物災年可以救民極想大規模推廣,在山薯過冬上發現地窖可以防止其腐爛,解決了向長江以北推廣的一大難題外,還寫了甘薯論予以介紹。

    隻可惜這時的山薯本土化適應遠未完成,種子的高產優勢與其它作物比還不夠懸殊。種植技術也原始,官府推廣又缺乏手段,所以還要好幾十年後山薯才成為北方某些地方的主食。

    李士榮知道這時推廣玉米、山薯乃是吃力不討好之舉。如徐光啟此後會成為閣員之尊但他的山薯推廣卻是失敗了,所以他的措施是先推廣甜玉米與烤白薯讓這二種植物先打響影響,然後再讓冰河時期的北方廣泛種植度過難關。

    有這樣的計劃此時種植的山薯就肯定是適宜烤的白薯,至於種黃豆可以改良土地,做肥皂也不嫌多隻嫌少。當然流民是逐漸被招收過來的,後麵來的人不合適種這二種植物那就種土豆與甜菜。

    種這二種植物乃是短時間不可能種幾萬畝塑料薄膜大棚蔬菜的,因為京城高消費人口不多,每日三四萬斤基本上已經足夠了,再多隻能降價。

    這個供應量有一千多畝就行了,而且不管是本地人與流民他們的蔬菜種植技術都是不大多的,塑料薄膜大硼種植技術更加不用有多高水平,如果一次太多李士榮也指導不了。

    反倒是土豆也是十八人覺得該推廣的食物,不過真是他們去推廣肯定無功而返,還是讓之當蔬菜讓人熟悉之後再推廣更好。

    至於甜菜這時間還未全世界廣泛種植,這時候白糖又貴,甜菜渣又是飼料,所以種植它收益會比種植糧食收入高不少。

    另外有優良種子加先進耕種技術讓十八人的優勢很大,農作物的產量化肥關係極大,但後世的增產不是靠化肥堆起來,農藥保起來的,所以同樣土地後世收八百斤,這時收二百斤,李士榮認為他不用化肥農藥也可以收四五百斤的。

    這些話不提總而言之李士榮父母經營大棚,十八人中就他之前中學時還幫助父母幹活,農業方麵基礎最好一些分工農業,這時土地到手他的工作肯定是最忙碌,其他人隻不過有空來幫忙的。

    不過隨著人口大幅度增加盧建國忙碌了起來,他的分工是教育。之前他主要是隨著吳世傑來去京城銷售與采購,或給一些請來的人上上會計課,教他們統一用後世的普通記賬方法記錄賬目。等家丁隊成立又兼職一些教育任務。

    那時已經有成立師範培訓班的意思,隻是指導不多幾個童生暫時沒有專人負責。現在人一多流民中也有識字人,因而十八人討論決定成立師範培訓班與成立一個學的時機已經成熟。。

    於是一個最奇怪的學校麵世了,這個學校之所以奇怪乃是一個學分在幾處開學,他們的老師乃是他們學校的師範培訓班的學員輪流擔任。

    當然教總共一百多人師範生的語文、數學、自然、地理、曆史等課文的老師並不全是盧建國一個人。師範生的學習也是聽課與自學相結合,實行的是隨時考試製度,隻要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授予一定資格的。比如可以教三年級學生數學那就是學數學三級教師,以此類推。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