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聲在橋頭(梁曉聲最新散文隨筆集)

正文 第77章 我們“拿什麽送給”他們?(1/3)

    一、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感受。大約十幾年前,有幾首很流行的歌曾特別打動過我。它們是《我的家鄉並不美》《黃土高坡》《我拿什麽送給你》《家鄉才有九月九》等。也許歌名我說的不對,但某些歌詞似乎至今仍印在腦海裏,如“我的家鄉並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男人為它累彎了腰,女人為它鎖愁眉”、“不管過去了多少歲月,祖祖輩輩留下我。留下我一望無際唱著歌,還有身邊這條黃河”、“風沙漫漫無邊地走,什麽都沒改變”、“我拿什麽送給你,我的小孩”、“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家鄉才有美酒才有九月九”……除了“我拿什麽送給你”,將以上歌的歌詞串聯起來,便基本是當年中國貧困省份的農村情形。那些歌當年唱出了中國農民兒女的心曲。中國之農民,已被愁苦生活壓榨得近於麻木,隻有他們的兒女,於麻木中仍執有些許之希翼。諸歌詞中,尤那“什麽都沒改變”一句,聽來最使人揪心,每聽每欲落淚。然而那些畢竟是八十年代前後的歌,“什麽都沒改變”,乃相對於建國之後前三十年而言。應該承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二十年,農村的情況和農民的命運,卻是發生了有目共睹的變化的。有些農村富了,有些農村脫貧了——而有些農村,依然貧窮落後著。各項益農政策,隻不過使那些農村的農民於愁苦中得以喘息而已。他們收入的基本指望,是他們進城務工的兒女。那樣一些農民的兒女,是那樣一些農村的“精銳勞力軍團”。若他們掙不回錢去,那樣一些農村人家的日子是過不下去的。在全中國進城務工的農民兒女中,他們究竟占多少呢?目前未聞有統計數字。依我想來,大約比半數要多。並且,他們都將是“資深農民工”。哪一天為止,我們不知道,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差不多都是要由青年幹到中年的吧?麵臨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階段時,他們不幹家庭生活會塌方的。

    在這樣一種大情況背景之下,“休閑”二字之於他們,確乎意味著是一種毫無設身處地感受的極想當然的說法。常言的“休”以要有環境條件為前提的,而“閑”是指心情不但足以放鬆,且較愉悅。我覺得,此兩方麵,對於他們似乎是奢望。故我非常理解第一個問題的質疑性質,而且也作如是想。所以我更願這樣討論這個問題,即——在法定的節假休息日裏,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關心他們的人,究竟能為他們做些什麽,他們又實際需要哪些關心。我認為以下幾點是可做的:(一)幫助他們提高依法維護自身種種權利之意識(工資按時應得權、工作安全保護權、工傷補償權、居住條件權、飲食衛生權、性別平等權、女性不受騷擾權等等);(二)傳授日常疾病預防常識;(三)工傷互救常識;(四)突發事故應對常識;(五)授受城市文明約束,融入城市文明常識;(六)打官司的常識;(七)自我心理減壓和調適常識;(八)人際交往常識;(九)不受騙上當的常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