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波希米亞森林

Chapter 4 暮色中的查理大橋(1/2)

    我

    來到查理大橋那天,已是天色黃昏。查理大橋罩上了一層濕漉漉朦朧的晚霧,遠遠的隻能看見它的輪廓。但那輪廓很是壯觀,據說它全長520米,光橋拱就有12個,是全歐洲最輝煌的橋,能和它相比的隻有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的3座橋,英國最富盛名的泰晤士橋在它的麵前都提不上來。看它巍巍橫跨在伏爾塔瓦河上,蒼茫而雄壯,感覺它有了生命一樣,像是一個倒下的勇士,披帶著青銅色的滿身盔甲,那上麵沾滿壯烈的仆仆征塵,也沾滿洗不去的厚重的曆史風塵。

    走近一看,這種感覺沒錯。查理大橋完全是青銅建造,鐵鏽般蒼蒼的黑色,依然保留著14世紀查理四世大帝建造時的樣子。如果它被重新油飾得金碧輝煌,就一無可觀了。橋體的那種黑色,既不是簇新發亮的那種黑色,也不是那種掉色暗淡的黑色,黑中帶有青銅的顏色,古色古香,讓人感覺到是那種隻有曆史的滄桑才有的色彩。走在這樣的大橋上,你的腳步不由自主地沉重起來。

    雖然天已朦朧,橋上橋下依然人流如鯽。走動的大多是外國觀光客,站著的、坐著的,大多是做旅遊生意的,不是給人畫肖像畫,就是賣捷克特產玻璃工藝品和其他紀念品。520米的橋麵上,像是擁擠的市場,來布拉格旅遊,沒有不到這裏來的。查理大橋的一邊是查理大學,一邊就是有名的小城,捷克著名作家聶魯達的小說《小城故事》寫的就是這裏的風情,美國根據昆德拉的小說拍攝電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許多鏡頭也是在這裏實地拍攝的。小城的各式小巧玲瓏的古樓和鬥曲蛇彎的石板小路,還保留著幾個世紀以前的風姿。人們到查理大橋來,可以迎風懷想曆史,也可以買到富有捷克特色的小紀念品。

    查理大橋屬哥特式,橋上的雕塑卻是17世紀巴洛克式的題材,青一色雕刻著天主教的聖人,隻不過各個雕塑神態各具,每一件都是獨特的藝術品。法國著名雕塑家e. bouderlle曾經稱讚查理大橋是“頂極的巴洛克雕塑的露天美術館”。對於一般旅遊者來說,在這些雕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間靠北邊的一個雕塑,這是有名的聖約翰雕像。雕像身材瘦削,麵容悲哀淒婉。聖約翰是查理四世大帝的兒子瓦茨拉夫四世王後的牧師,瓦茨拉夫四世懷疑王後不忠,與別人有染,就讓聖約翰牧師在王後做禱告時問清真相後告訴自己。但聖約翰拒絕了國王,他說王後禱告時所說的一切是秘密,這秘密隻能告訴萬能的上帝,而不能對你講。國王大怒,命人將其舌頭割掉後,就是從橋的這個地方推入河中致死。後人便在這個地方建立這個塑像來紀念他。聖約翰表麵上看堅持的是宗教的教規和真理,其實堅持的是一個人做人的正直與準則,他付出的卻是死的代價。但也正因為堅持了這一點,他贏得了人們對他的懷念,在查理大橋上屹立著永恒的雕塑。人的失去與得到,總是這樣相互依存的,你有所失去,必然會有所得到;你有所得到,必然會有所失去;你不可能左手抱著太陽,右手又能抱著月亮,囊括所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