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實話-曆史與現在

正文 漫話古代的地震(2/2)

    與政府對地震災害的基本不作為相比,地震受最高統治者的關注度卻相當之高,按道理,隻要在統治區域之內,哪怕一點小地震,都是要被記錄下來的。這種事,由皇家的天文兼曆史記錄的部門來管,具體地說是有太史管。張衡發明地動儀,不是為了預報地震(這是不可能的),而是為了更好的記錄地震,因為他老兄,就是官拜太史令的。

    顯然,在古代,地震和日食,彗星出現乃至月蝕一樣,都屬於一種象征性的災異,屬於上天對地上統治者的一種警告。當然,地震可以造成某種具體的傷害,而日食和彗星則沒有,但它們的出現,基於自身文化的某種因素,引起某種恐懼的聯想,則是一樣的。正因為如此,地震才如此地被高度關注,關注之後,卻又基本無作為。天人感應的學說,是董仲舒老先生總結出來的,但在他之前,統治者也大體是這樣認為的,史書上記載,每逢日食,天子都要換上一身素,戒齋若幹日。隻要接受君權神授的學說,就得隨時忍受時不時上天垂儆這種難受。

    說不作為,當然也不盡然,皇帝和大臣們自我檢討肯定是會有的,如果地震足夠強烈,臣子的奏章一定會如雪片似的飛上來,皇帝肯定裝模作樣地下詔書,檢討一下近來的過失,如果趕巧剛做過某個虧心事,那麽就會趕著糾正。有的有心計的皇帝,也許還會借機整頓一下吏治,把某些令人討厭,但又沒有什麽辦法趕走的大臣趕走,或者趁機改變某些政策。不是對所謂救災不力的官員下手,也不用追究製造豆腐渣工程的責任者,整頓,找的都是所謂據說作為令上天不愉快的官員的茬。一個象征性的災異,對於聰明的統治者,就是一個革故鼎新的機會。自然,通過這些檢討和反思,受災和沒受災的老百姓,也能得到一點心理上的安慰--畢竟,人家貴為天子,都自我批評了。

    什麽時候都一樣,政府有自我批評,比沒自我批評要好。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