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實話-曆史與現在

正文 漫話古代的地震(1/2)

    地震在古代,跟今天一樣,是大事。今天的人們,雖然對於地震,所知不多,難以預測,但畢竟知道地震是因為什麽。古人沒有這個條件,不曉得地震的真正緣由,但人活在世間,天覆地載,腳下的地出了大動靜,非得有所解釋不可,否則大家都不安心,於是,就在自家身上找原因,當政的人,不管情願與否,都檢討自己的行為,皇帝下罪己詔。天人感應,自然有動靜,是人事惹的禍。

    其實,地震對於古人,破壞性遠沒有今天那麽大,即便強烈地震也是如此。古代的建築,高層的不多,亭榭樓台,高至三、四層,已經很可觀了,再高的就是塔了,而塔一般是不住人的。一般人住的平房,即使房倒屋塌,傷人總是有限,古代又沒有今天意義上的學堂,各級官學,從府州縣學到太學或者國子監,都不像今天這樣集中上課,私塾則在老師自家的後屋就可以辦,三五個人,咿咿呀呀讀書,斷然不會像今天那樣,一個學校成百上千人聚在一起,教學樓還往往超標高建,質量不好,一垮塌下來,一堆人壓在裏麵。除了學校,其它的公共建築,埋人的可能性也不大,看戲的劇場不少,多半是露天的,隻有唱戲的台子上有頂,其它地方空空如也,如果正在看戲,趕上地震,大家一哄而散就是。加上古代的城市,規模沒有今天大,人居住的密度,也大大小於今日,因此,即便趕上強震,震中趕巧在城市,死的人也不會很多,雖然曆史上強震的記載,也相當可怕,動輒說“壓斃男婦無算”,但“無算”到底是多少,其實不好說。

    那年月,很多時候,兩國交兵,殺死對方幾百人,也稱無算。以離近代最近的康熙十八年京師大地震為例,雖然也說死人無算,但災後並沒有發生大的疫情,在救災和善後工作都談不上的古代,這種情況說明死人不會太多。

    不過說起來,古代的建築,按理說沒有今天的條件建得更堅固,因為沒有鋼筋混凝土,不過磚木和磚石結構而已,材料間彼此的黏合,最堅實也最奢侈的也無非是用糯米湯,碰上強震,多半頂不住。可是,有些特別的建築,還真就特別結實,比如趙州橋,1000多年了,經曆多次強烈地震,至今依然巍然不動。北京的皇宮也是如此,康熙十八年(1679)京師大地震,民房倒塌無數,皇宮卻紋絲不壞,隻是考慮防備萬一,才勞駕皇帝從宮裏搬出來,住進帳篷。

    古代救災設備有限,醫療條件更有限,因此,地震到來,政府基本上不作為,負責任的地方官,頂多維持一下災後的治安,協助民間組織處理掩埋一下屍體。民眾對政府的要求也不高,並不指望他們做更多的事幫助災民,如果有地方官做了一點,很可能會被老百姓總惦記著,活的時候立生祠也說不定。其實,那個年月,倒是水旱蝗災,對於國家和百姓,威脅更大,政府的防範和救助力度也要大得多,攤上這種災害,地方官必須賣力救助,否則會被追究。因為這樣災害,往往會造成大規模的民生問題,弄得不好,就會危及統治的穩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