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實話-曆史與現在

正文 詩人加能吏的仕途悲劇(1/2)

    自古以來,人如果做詩作得比較好,成了詩人,那麽在做官方麵,就差點意思。古來為人稱道的清官能吏,比如狄公狄仁傑,包公包拯,施公施綸,彭公彭鵬之類,沒有一個是詩人。反過來,建安七子,孔融詩作得好,做太守的時候,“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可有賊來攻城,隻能城破而奔。另一位詩壇高手陳琳,為袁紹草討曹操檄文,罵人罵得連曹操的頭風都不藥而愈,但真正做事,卻百無一能。接下來,竹林七賢如此,詩與酒都很聞名,但卻沒聽說有什麽政績。南朝大小謝,唐朝的李、杜,都差不多,詩人和能吏,看來很難兼而得之。不過,大千世界,例外總會有,清朝的袁枚,就是一個。

    袁枚是清朝鼎盛時期,數一數二的大才子,12歲中秀才,廣西巡撫命其做銅鼓賦,提筆立就。20出頭就登科及第,點了翰林。時人說他“身長鶴立,廣顙豐下,齒若編貝,聲若洪鍾”,一翩翩佳公子也。據說當年袁枚點了翰林之後,回鄉娶媳婦,有好事者繪圖記其事,圖上的袁枚,年少玉貌,身披紅鬥篷,胯下白馬,從者數人。這樣的少年進士,如果放在唐朝,照例是要被推為五路探花使,遍訪長安名花,飽享豔福的。

    然而,少年得誌的袁枚(古之少年,即今之青年),很快就碰上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挫折。按規矩,進士點翰林,除了三鼎甲之外,一般人都屬於翰林庶吉士,即見習翰林,一年後大考,如果合格則轉為翰林編修,不合格則分發六部做主事,再差的則放到地方做知縣。才高八鬥的袁枚,居然被放下去,做了知縣。

    做了七品芝麻官的袁枚,並沒有天天飲酒賦詩,荒廢政事,反倒得了能吏之名,前後做了幾個縣的縣令,每到一處,很快就會把前任的積案清理幹淨。袁令斷案如神的故事,在民間到處流傳,老百姓編成歌謠傳唱。時人說他可以引經折獄,有儒者之風,其實他的訣竅無非是每到一地,依靠當地鄉紳鄉老,調查清楚有多少不良分子,然後張榜公布,許其三年不犯榜上除名,這麽一來,犯事的自然少,加上“依靠群眾”,耳目眾多,有外麵來流竄做案者,多半逃不掉。平時百姓的爭執,他倒是經常引經據典,三下五除二,調解開了,其中很多典故,其實就是蒙人,蒙人蒙到兩家不吵架,不打官司,也是積德。因此,周圍的縣,老百姓有了難解之事,也會來找他排解。

    清朝的規矩,翰林是士林金字塔的頂尖,凡是做過翰林者,即使外放做縣令,也是老虎班,上司照例高看一眼,升職排班,一律優先,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升上去的。可是,既能作詩,也能做事的袁枚,身列老虎班,卻總也升不上去,不僅升不上去,而且知縣從大縣富縣,做到了窮縣小縣,從江蘇做到陝西去也。十年官場蹭蹬,少年袁枚變成了中年袁枚,人到中年,百事看得開,於是辭官不做,在金陵附近買了塊地,據說此地是當年謝安呆過,人稱謝公墩,修了一座隨園。從此在園子裏飲酒做詩,做起了職業詩人,當然也是名士。各個朝代的慣例,做了名士,仕途也就甭想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