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實話-曆史與現在

正文 不會說話就別說(1/2)

    諫官和禦史,在古代又被稱為言官,用白話講,就是說話的官。這種官,沒有別的職責,就是要說話。民國時上海有“白相人”,白相,上海話就是玩的意思,白相人,就是靠玩來混飯的人。說話官,白相人,正好是一個對子,跟“如夫人”對“同進士”類似。

    隻是,言官之言,在古代是相當正經的事情,關係朝廷興衰,吏治清濁,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提批評和建設性意見,有益於國計民生。而白相人的白相,則多少有點下道,拚縫勾兌有之,坑蒙拐騙亦有之。兩者放在一起,委實是有點對不起言官大人。

    不過,話又說回來,說話一旦成為一種職守,對於那些特衝,特有說話欲望的人來說,挺合適的,可言多必失,沒準哪天就丟了飯碗。而那些說話衝動不那麽強烈的,這個職守,不免變成一種累贅。不說話不行,皇帝要見怪的,等於白吃飯不幹活,白養了這些人,說話吧,一不留神,碰了皇帝哪根神經,不高興了,或者得罪了那個大人物,自家的烏紗帽也保不住。禍從口出這個至理名言,放在言官頭上,一樣適用。其實,對於這些職業說話的官來說,最合適的是李林甫說的那種儀仗馬的境界,好吃好喝,悶聲不響,大家過太平日子。當然,這得碰上皇帝怠於政務,權臣又不樂於生事的時候才行。一般來說,在製度上,就規定了言官必須說話,有指標的,時間長了不說話,不完成指標,就像當今完不成科研任務的教授一樣,得下崗了。

    說話難,又必須說,不說,飯碗有虞,因此,言官之言,往往在高頭講章和不痛不癢兩個方麵做文章,說大道理,拽大詞,宏觀地扯開,從三皇五帝開講,最後說幾句現成話,無非勤政愛民,不失農時,半天都落不到地上。如果這招兒不行,就走下三路,扯點無關宏旨的小事,雞毛蒜皮,兩下模棱。隻是,後一類文章如果說的不好,一不留神,就成了笑話。北宋慶曆年間,有衛士震驚宮禁,滿朝文武嚇了一跳。有禦史建議,說是蜀中羅江狗(一種狗的品種,類似於今天我們說德國黑背)不錯,可以用來頂替衛士。真要照這樣做了,那麽皇帝的禁衛軍,就變成狗衛隊了。金人入侵,宋室南渡,言官說話的水平並沒有提高多少,某年大旱,皇帝親自出麵求雨,有諫官奏請皇帝禁止天下宰殺鵝鴨。那意思,似乎隻要不殺這些水裏漂的動物,老天就會開恩降雨的。碰到同樣的情景,明朝的諫官提的建議是,不許百姓吃蛤蟆。這多少讓人感覺靠譜了一點,因為民謠曰,蛤蟆叫,天下雨。不吃蛤蟆,多些蛤蟆叫叫,說不定雨就有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