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底稿:晚近中國的另類觀察Ⅱ

正文 第19章 朝堂上的變戲法(4)(3/4)

    不過,翰林作為純粹弄臣的時間並不很長,大概是李白還山不久,唐玄宗就開始要那些有文才的翰林幫他起草詔令,批答表疏,將本來屬於中書省的活計攬了些過來。也許是因為中書省太忙,以至文書積壓,也許是皇帝嫌中書省礙手礙腳,所以把權攬到自己身邊,便於控製。顯然,第二種的可能性最大。翰林(隻能說是某一些)從弄臣變成了幫手,也不好再叫供奉,於是就有了翰林學士的稱謂。玄宗之後,隨著唐王朝的日益衰落,雖然翰林學士依然是製度外的差事,但事權越來越重,在政治中樞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凡任免將相、冊立太子、宣布征伐等諸項重大事務,其詔令均由翰林學士起草。這種詔令用的是白麻紙,以區別於中書省起草的黃麻紙詔書。再到後來,幹脆由翰林學士來兼中書舍人(中書省具體負責起草詔令的官),宰相也大多由翰林學士出身。幾朝過後,翰林原本弄臣的痕跡也沒了,終於演變成了我們前麵提到的那個樣子。

    關於割人的話題

    割人,指的是閹割人。在有皇帝的時代,為了滿足皇帝超級多妻而且獨占鼇頭的需要,皇宮裏需要不男不女的宦官。所以,閹割人,成為一門專門的技術,由專業人士獨擅,父子相傳,有著不盡的好處。那個時候,閹割人的和騸牛騸馬劁豬的不分家,彼此混淆,也彼此傳經,但據說還是閹割人獲利最大。因為到了帝製的後期,宦官基本上不再是罪犯刑餘的產品,或者把俘虜強割了充數,已經變成了窮人家自願將孩子送上來,專門從事的一項職業。在明代,從事這種職業的人,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

    那個時候,這種職業,對於那些揭不開鍋的窮人家來說,是一項富有誘惑力的風險投資。宦官就是這樣一類很奇怪的人,一方麵他們是刑餘之人,將男人之所以為男人的東西弄沒了,根本性地讓人看不起;一方麵他們卻因此獲得了留在最高權力中心的機會。——按傳統政治的慣例,不管什麽人,隻要待在權力中心,就對這種權力有影響力。更何況,那些長在深宮裏,得不到天倫之樂的皇帝,對於伴他從小長大的宦官,往往有著一種類似父母兄弟的感情,很容易得到異乎尋常的信任,宦官也因此被賦予超乎尋常的權力。也正因為如此,曆來的史家,對於宦官大多沒有好氣,好像王朝的黴運,都是這些不男不女的人搗的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