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底稿:晚近中國的另類觀察Ⅱ

正文 第15章 曆史的進化課(7)(2/3)

    當然,建國以後之所以肅清宗族,背後還有現實的需要的拉動。革命旗幟下的現代化,是一場立體的現代化,需要強力的社會動員。後發現代化的國家,往往趨向於通過超常手段、便捷的途徑,趕超先發國家,深度的社會動員,就是其中的應有之意。人們所需要的,其實不僅僅是對社會的強力控製,還要求每個人都竭盡所能,為國家民族作貢獻。為實現這個目標,文化改造、社會改造和人的改造這三大改造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說,中國的革命,決不是簡單的奪取政權的問題,而是一場涉及民族文化和社會結構的深度變革。在這場變革中,原有的農村社會文化結構是要被顛覆的,這意味著原來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的農村社會結構要被割裂重組,以外來輸入的階級標準重新排列組合。組合之後,原有的等級秩序依然,但等級劃分的標準變了,等級的順序也顛倒過來了,然後所有的一切都依附在國家意誌上麵,成為現代國家機器的齒輪和螺絲釘。在這個改造過程中,宗族不言而喻地處在被摧毀的境地。事實上,不徹底地摧毀宗族組織和相關的文化,農村的社會改造就無從談起。

    自然,無論是“五四”情結的作怪,還是革命的現實考慮,都導致在革命的話語中,宗族原本負麵的劣跡,諸如“鞭笞”、“沉潭”、“幹涉婚姻自由”、“階級壓迫”之類的話題,格外地活躍起來。說是“妖魔化”當然也無不可,隻是這種話題其實也是實有其事,並非有意編造。正如當年的“五四”青年對大家族的切膚之痛是真實的一樣,革命運動中對宗族的批判,也並不虛妄。可惜的是,青年終究會變老的,而耗盡共產黨人心力的三大改造尤其是對社會結構重組的改造,並不成功。當領袖們將青年時代的夢想,注入社會改造的行動中去的時候,人民公社和大躍進的實踐,讓農民分男營女營集體居住,在公共食堂吃飯,集合出操,排隊上工,把改造推向了極致。可是,人間天堂的試驗,結果卻是一場特大的災難。

    試驗的結束,夢醒了,不管夢裏有沒有合理的成分,但人們畢竟掉在了冰冷的地上。革命以來形成的農村社會結構雖然未必馬上瓦解,但已經出現了裂痕。關鍵是,國家權力退縮、意識形態淡化的前提下,這個結構不再能如常地整合社會(盡管有些專斷),如常地提供公共產品(盡管層次很低)。於是,陳年的曆史記憶重現了,因為曆史永遠是人們現實行動的資源之一,在一些傳統依然有根基的地方,宗族的複興浮出了水麵。親不親,階級分,已經成為曆史舊賬,人們發現,靠階級弟兄改善不了自己的生活狀況,傳統的血緣地緣關係,卻一直顯示出令人依戀的可靠性。所以,大家再次有親靠親,依托血緣組織,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況。宗族的複興,如果套用西方的國家與社會理論的話,就是在長期有國家沒社會的狀況下,國家逐步退出,而處於組織真空狀態的農民,采取的一種取之傳統資源的自救行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