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時花濺淚,回首落紅妝

第17章 托意眉間黛(15)(1/4)

    我包裏也常年放著一個麻布繡字的小香囊,裏麵也沒有名貴的香料,隻是最普通的香藥,白芷、艾草、藿香、崖柏等,今年端午新換下的,竟是藥味更明顯些,連同裏麵書本,在一起久了,也是淡淡的藥香,我卻依戀。

    光陰已過,又似未曾過。品香,觀煙,有看得見,卻說不出的孤涼和恩慈。與它的相識,並沒有如花的故事,恬淡自然地如一抹月色,始終與我如影隨形,隻是那麽長的時間,路過雲錦江山,走過燈火闌珊,我都沒有停下來,忘記了抬頭看。當我不再奔波,這些古老的情懷,依依而現。我看人世複雜涼薄,也因它們的溫暖,總是有情有義,相逢就不為刻骨,也無相思累,傾心相待,不怕世事皆非。

    盡管如今雅事凋零,我卻堅定,這氤氳了兩千多年的香,絕不會斷了影蹤。

    握一卷書,對一爐香,有因有緣世間集,有緣有因集世間。若信因緣,便不再疑惑,隻覺一切都是順遂的天意,所以我決定,走到哪裏,就把它帶到哪裏。

    提筆寫琴,才覺曲意難說。它在紅塵之中禪心清逸,又在世俗之外得所適情。寥寥七弦,與天地相知,草木相交,又能與人心息相通,懂浮生的清歡與孤獨,耐得住風霜和寥薄,氣象渾厚卻善隱。

    你心不在,它聲色不動,靜悅而空靈,你若有情,它便自太古原初,綿綿傾付,無盡無終。那些記得或忘記的淵源,舒緩如花開,還是那樣透醒。

    聞弦歌而知雅意,意氣因人而生,心念如一,絕不強求。

    嵇康說,眾器之中,琴德最優。

    漢文化中,古琴是地位最崇高的樂器,傳統四藝“琴、棋、書、畫”,它也一直排在首位,它能代表修為,體現心性,也能表達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和思想深度。

    士無故不撤琴瑟,古人以琴修心,克己自持,對外通達萬物,用超脫的眼界感知天地,有不凡的性情與風骨。

    嵇康就在琴裏,寄予了一曲宿命,他躲避昏庸黑暗的時政,在竹林深處,以夢為枕,琴心合一,歌酒同聲。山下的爭奪和繁喧,他不是不想看清,而是早已洞悉,不欲相爭。人生苦短,如何長生,他不願在湍急的水流中被帶走,向往著高山上的傲雪青鬆,明知寒食散是毒,也含笑咽下,連同滿目的蒼楚。

    就要了那份注定的癡和瘋,在寒夜裏點燈,留下一代風流。有琴在手,再多的鬱氣也有風雲可抒,男兒豪情,在江在湖,廣陵散裏的殺伐和劍影,應機而動,無悲無喜的麵容。他長發披散隨風,廣陵絕響,也是放生。

    我聽著嵇康留下的《長清》,隻看眼下,目垂久久。

    人生而孤獨,有時尚不及草木,野草閑花還可點綴一眼春色,而我們,渺小又匆匆,怕荒涼,還怕觸動,以為護好的心靈,早已憂傷遍布。

    人有情,萬物才有靈。同處紅塵之中,需溫柔相顧,才知天清地寧。夜深同花說相思,便不會淒冷,晨起窗前聽鳥鳴,它來告訴你外麵的溫度,把偶遇的種子埋進土裏,也許就是一棵參天大樹。

    賞雨聽雪觀風,雲水是禪,可彼此銘記,一見鍾情。時光是見證,我不要永恒,但心在的這一刻,安之若素,山河不負。

    春秋時期,各諸侯的宮中都會有技藝高超的琴家,他們大多以“師”為氏,如師曠、師文、師襄、師涓等,可見內心的敬重和端肅。

    孔子就曾向師襄子學琴,十天後學會了一支完整的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增加新的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了樂曲的形式,但是還沒有掌握到方法。他仍然反複練習,數天後,已能彈奏自如,然而他說,這還不夠,離作曲的人還太遙遠,尚不能相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