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時花濺淚,回首落紅妝

第12章 托意眉間黛(10)(1/4)

    眼看就是生生別離,一去長安,前途不測,即便留得性命,也不知會如何安置。痛哭之後,徐德言把樂昌公主梳妝台上的銅鏡用力擲到地上,摔成兩半,一半自己收好,一半放在公主手中,並約定,不管日後境況如何,流落到何處,正月十五那一天,持半片銅鏡於長安的繁華街市叫賣,隻要不放棄尋找,就一定還有見麵的機會。

    進了長安城,樂昌公主被賜予功名赫赫的楊素做妾。楊素出身貴族,文武雙全,又懂審時度勢,會詩文,會賞玩,的確是一懂情趣的人。名畫《紅拂圖》裏的他,家宅豐闊,婢女環繞,詩酒奇珍在身畔,儼然可比神仙。

    樂昌公主來的時候,就是楊素最意氣風發的時候,樂昌公主是他內宅的諸多美色之一,每每感懷身世,總難免淒苦。

    每每夜深人靜,她對著那半片銅鏡自遣愁腸,再映不出那時的明媚了。

    這時的徐德言已經踏上了前往長安的路中,也苦苦等到了正月月圓,他果然在鬧市看見一個天價叫賣半個銅鏡的老仆。徐德言把自己的半片拿出來,兩相一對,嚴絲合縫。

    老仆拿回了重圓的鏡子,樂昌公主看見了徐德言的詩句。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複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多日的隱忍和委屈再也無法控製,她哭到難以自持,以致茶飯不食,召亦不見。

    楊素知道後,也傷懷感歎,他做出了一個讓人樂道的決定,許樂昌公主和徐德言夫妻團圓,並出資助他們返回江南。一時傳為美談。

    楊素用文人的細膩知曉了真相,又用詩人的豪情成全了真心,在他身上,還有著魏晉名士的淡然和胸襟。處世磊落,不拘小節,所以紅拂敢於夜奔,陪著李靖戎馬如絕代俠侶,直到拉開大唐恢宏的序曲。

    總算是一個圓滿的結局,古時多少有情人在離別時都曾這樣,以鏡鑒誓,隻為團圓,可是最終團圓的又有幾個,又有多少絕望被照進銅鏡裏,一別三重秋,就隻有形隻影單,隻有鬱鬱落寞,隻是懶了紅妝棄了粉黛,最後在寒涼裏把最後一點氣力消磨。再帶著半麵銅鏡下葬,陪伴那個已然枯萎的容顏,還找著曾經執手的約。

    江西的一座唐墓裏就出土過半麵銅鏡,另半麵,仍舊下落不明。

    破鏡重圓,分釵合鈿,重尋繡戶珠箔。

    同樣是久別重逢,一釵分成二簪,再合起來也是嚴絲合縫,一如初時動人美好,不留絲毫痕跡。銅鏡卻不能,再重新拚到一起,也是注定要留下觸目的疤痕,即便尋到世上技藝最高超的能工巧匠,也抹不去那段裂紋。盤結著幾重險阻,盤結著柳暗花明,那是一段回不去的光陰,難以回首。

    這塊銅鏡顯然是不便日常使用了,收起來妥善放好,和家傳的祖母綠一起收藏。那天陽光芬芳,照在被擱淺的銅鏡上,上麵的字跡依然深深,見日之光,美人在旁。

    古代的銅鏡,一麵平整光潔,用來照容,另一麵則雕有不同的紋飾,工藝多樣,內容上更是豐富,或華麗,或素雅,或樸拙,或靈巧,這些與社會發展進程有關,體現著時代特征,鐫刻著曆史文化。可以說,它本身就是一個印記,上麵承載著人物故事,風俗傳說,還有大量的銘文,更是古人留與我們的訴說。

    也因此,它才那樣厚重,悠悠千古,深沉蒼逸,結了一層又一層的風霜,它就一遍又一遍地梳理,歲月帶不走的,也就是像它這樣堅固牢靠,又不掀起滿城風雨,引來眾多追逐的忠厚之士,曆史都已忘記的,它仍不丟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