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1542章 大明水師為何衰落?(1/2)

    第一,向海洋擴張原動力的日益消失,應該是促使水師衰落的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這就得說一說,當初大明水師是如何強大起來的。

    日本海島的海上威脅、海外貿易的高額利潤、人口向東南遷移而引起的對東南沿海防務的重視、為了消滅張士誠與方國珍的海外殘餘勢力等等原因,構成了明初水師發展起來的動因。

    後來就是為了對付倭寇。

    而在明朝水師的重重打擊下,倭寇遭受重創。據載,十五世紀中葉,倭寇入侵隻有十四次,其中十次被粉碎,倭寇不敢再大規模地進犯。

    加上中日“堪合貿易”(明代外國來華進行朝貢貿易的一種稱呼,也稱為“貢舶貿易”)的興起,這樣倭寇組織者便等於有了合法的貿易渠道。

    倭寇的威脅逐漸貌似不足為慮了。

    在鄭和的武力鎮壓,以及明朝的招安下,以東南亞為基地的中國海上流民被消滅,尤其是陳祖義被消滅後,他們或投靠明廷,或銷聲匿跡。

    這就意味著,自南宋開始形成的南洋華人貿易網被粉碎,已無法構成對大陸的威脅。不管是在海防安全方麵,還是在貿易壟斷方麵。

    必須承認,海上遠征所帶來的光榮是巨大的。但也必須承認,朝貢貿易的利潤很快便消失了。

    隨著明朝軍力的下降,和紙幣的貶值等原因,明朝廷再也無法用強行壓價和支付紙幣來賺取利潤。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1433年明朝能用半貫紙幣買到時價5-50貫的香料,能用50貫紙幣購買一兩黃金,而官方兌換率是400貫。但在1453年當香料市價5-8分白銀時,明廷需付7分現銀,朝貢貿易已經無利可圖了。

    當沒有利潤可圖時,海洋擴張的源動力自然消失不見。

    第二,沿海一帶人口的減少,也是水師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長達三個世紀的向東南沿海的人口大遷移停止了,大批人口回流內陸,比如:浙江人口從1050萬降至530萬,福建人口從400萬降至200萬,廣東人口從300萬將至200萬。

    人口和經濟中心的北移,使得向海洋擴張的壓力大大減輕。

    這一時期的一係列變動,使得明朝對海洋的興趣減少、缺乏刺激,水師衰落似乎不可避免的了。

    水師衰落的第三個原因,明朝把資源投向其他方麵。

    倭寇的威脅固然是巨大的,但絕不是致命的,大明最大的威脅來自於蒙古高原的遊牧騎兵。

    洪武和永樂皇帝時代的遠征,使得蒙古人遭到重創,並發生了分裂。

    但當明朝軍隊逐步衰落之時,他們開始發動了對明朝的反擊。

    公元1449年,蒙古軍隊俘虜了明朝皇帝並直逼京師,防範來自於北方的威脅成為大明王朝的戰略中心,因此必然在海洋方向撤退。

    大多數明朝官員們,不僅不了解水師的重要性,反而挪用本該用於水師的資源。

    大運河開通後,他們把水師調往運河運輸糧食,水兵變成了運輸工人。

    沿海士兵七成以上被派去種地,三成被派去造船,大批水師人員被調往京城修建宮殿,本該用於海防的人力被運輸業、農業、建築業所占。

    最為可氣的是,短視的皇帝們大量挪用水師餉銀。

    1425年停止海上遠征,所節省的經費被用來賞賜皇帝的家屬。1436年戰艦製造被大大削減,經費被用來修造皇帝的墳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