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1473章 遼東軍演之騎兵(1/2)

    為什麽對待俞大猷明明超前的現代化軍事思維如此謹慎呢?

    這是因為大明王朝本質上是由數不清的農村合並成的一個大集體,禮儀與道德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法律。

    所以俞大猷的現代化軍事計劃與思維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性。

    相比較之下,戚繼光與李成梁就現實得多了,他們沒有去觸動大明王朝的體製問題,而隻是腳踏實地做著他們職責範圍以內且力所能及的事兒。

    他們沒有要求朝廷為他們提供專職的後勤人員,他們部隊中的裝備和武器也沒有讓國家統一提供,而是來源於各府縣的分散供應,像李成梁更是自己花錢招募家丁式的士兵作戰。

    這些在俞大猷看來無疑是陳舊、落後、需要改變的。

    然而,在戚繼光與李成梁看來,卻是現實可行的。

    再比如,俞大猷曾提出軍隊現代化的計劃中要求“兵精械利”,把原來的兩個士兵的軍餉供應給一個士兵,“以部隊的質量來代替數量”。

    看,俞大猷不愧為大軍事家,思想多麽先進,這不就是“裁軍”嗎?

    要知道這個思想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在我們鄧爺爺手上才真正意義上實現。

    戚繼光與李成梁並不是不讚同,而是針對實際,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在現有國情下還不能用質量代替數量。

    因為大明王朝的軍隊必須是一支“全能”的軍隊,經常性的任務並不是應付外部的侵略,而是麵對內部的叛亂,也就是鎮壓內地農民與邊區少數民族。

    全國各地區間的災害頻仍、農民的流離失所、官吏的苛刻暴虐等等……都有可能迫使暴動隨時發生。

    而幅員廣闊的大明,很難預料會在什麽時間什麽地方發生,所以這任務不是一支高效率的機動部隊能完成的,因而軍隊的數量必須要多。

    這是戚繼光、李成梁兩個人與俞大猷認知不同,以至於實踐上有所不同。

    如果俞大猷還活著,讓他來觀摩遼東的這場軍演,十有八九不太滿意。

    當然這也隻是朱翊鏐的假設。

    ……

    步兵操練完畢,便是騎兵了。

    除了留守的哨兵,所有人從東單堡迅速轉移到馬根單堡。

    無論是朱翊鏐,還是蒙古族、女真族的代表,顯然對騎兵期待更高。

    畢竟李氏一門擅長騎兵突襲戰。

    遼東鐵騎,是李成梁父子麾下的精銳部隊,而其中最精銳的部隊又屬李家的家丁騎兵隊。

    家丁式的士兵,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多由遼東遊俠組成。

    但據朱翊鏐了解,遼東鐵騎並不喜歡用時下較為流行的鳥銃,而多使用三眼銃,這大概與北方人性子急躁有關。

    因為鳥銃裝填繁瑣,又不能近身作戰,戚繼光的火槍兵都配備了七尺來長的野太刀,靠野太刀衝鋒肉搏的。

    遼東鐵騎不喜歡使用鳥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鳥銃對厚重的盔甲幾乎沒有太大的威懾力,打穿不透。

    從明代遼東鐵騎的作戰記錄看,也能看出大部分隻配備了弓箭和腰刀。

    而操縱大炮、神機箭、佛朗機、鳥銃等武器都是征調的南軍炮手。

    李成梁鎮守遼東之時,大明軍備已經荒廢好多年了,戰鬥力低下,針對虜強我弱的實際情況,他提出了“乃大修戎備,甄拔將校,收招四方健兒,給以厚餼,用為選鋒,軍聲始振。”

    正因為建立了一支由家丁式士兵組成的“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軍隊,一改遼東舊軍隊的麵貌,戰鬥力極強。

    李成梁父子也是依靠這支家丁隊伍禦虜防夷,建功立業於遼東邊疆。

    按照預定的計劃,朱翊鏐與戚繼光等人抵達馬根單堡時,李平胡與李如鬆率領的鐵騎還沒有出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