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1472章 遼東軍演之步兵(1/2)

    萬眾矚目的遼東軍演終於到了。

    根據戚繼光與李成梁的部署,軍演當天,戚繼光將參演鴛鴦陣以及車炮兵的組合,兵力一萬。

    李成梁最擅長騎兵突襲戰,但這次他交給了副將李平胡以及長子李如鬆負責,畢竟他年紀也大了。

    他自己這次率領一萬步兵參演。

    而李平胡與李如鬆各率領一萬騎兵提前兩天出發,要求分別從鐵嶺、鳳城趕往撫順,演習長途奔襲戰。

    戚繼光與李成梁各率領一萬士兵於軍演頭一天抵達撫順。

    軍演當天,李成梁的步兵率先進行對抗演習,而後是李平胡與李如鬆率領的騎兵奔襲演習,最後才是戚繼光的鴛鴦陣以及炮兵聯合作戰演習。

    屆時,朱翊鏐與王象乾、朱八戒乘坐戰車參觀,請來的其他部落代表也同樣安排有戰車。

    東州堡、馬根單堡、散羊峪堡,三堡以及沿途都有哨兵值守。

    步兵對抗演習在東州堡,騎兵突襲演習在馬根單堡,鴛鴦陣以及炮兵聯合作戰演習在散羊峪堡。

    以朱翊鏐為首隻負責觀摩的人,還有以李成梁為首參演的人,全部各就各位,隻等總指揮李成梁一聲號令。

    壯觀的場麵自不必多說。

    人山人海,但紀律嚴明。

    辰巳之交,李成梁一聲號令,軍演正式開始。

    步兵的演習中規中矩,至少在朱翊鏐看來說是這樣。

    軍士所持的武器為藤牌(盾牌)、腰刀、狼筅和長槍。

    與後世閱兵當然沒法比,但在這個時代應該還是算高的(當然也得拋去西方國家已經出現的現代化武器)。

    可同樣得承認,步兵對於善戰的蒙古族與女真族而言威懾力有限,無論變化出多少種花樣來,近距離的搏殺都不被蒙古族與女真族看好,因為他們更擅長騎兵衝殺。

    但在朱翊鏐看來仍有可取之處,演練技術的主要著眼點,可以說是用“辯證法”的原理來分解動作。

    比如,每一個動作都有相對的兩個方麵,身體有防蓋和沒有防蓋的兩個部分,姿勢有動和靜、正麵和側麵的兩種因素,有攻擊有防禦,有陰有陽……

    操練近身武器,也和拳術、舞蹈的原則相似,任何一個姿勢都可以作三段式分解,開始——稍微休息而轉變——繼續進行又迄於靜止,用戚繼光的術語來說,就是“起——當——止”。

    這些姿勢又按不同的形態,有著各種各樣離奇的名目,比如像什麽騎龍式啊,仙人指路式啊,鐵牛耕田式啊,薑太公釣魚式啊等等。

    就專業性而言,朱翊鏐隻是個門外漢,他最多會看好不好,是否先進,但要說現場指導也不在行。

    其實在戚繼光、李成梁之前(準確地說隻是戚繼光之前),在軍隊中受到重視的是個人武藝。能把武器揮舞如飛的士兵才是大眾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因而各地的拳師、打手、鹽梟以至和尚與苗人都被招聘入伍。

    等到他們被有組織的倭寇屢屢擊潰以後,像戚繼光他們又覺悟的將領才意識到,一次戰鬥的成敗並非完全決定於個人武藝。

    戚繼光練兵的方法已經帶到北方十幾年了,除了要求士兵嫻熟技術外,就充分注意到了小部隊中各種武器的協同配合,每一個步兵班都配置長兵器與短兵器。

    比如在接戰的時候,全長七至十二尺的長槍是有效的攻擊武器,但它的局限性是必須和敵人保持相當的距離,否則長槍就會變成廢物。

    故而戚繼光、李成梁對步兵班做了如下的配置:隊長一名,火夫一名,戰士十名。十名戰士有四名手持長槍作為攻擊的主力。

    其前麵又有四名士兵:右邊的士兵持大型的長方五角形藤牌,左邊的士兵持小型的圓形藤牌,之後又有兩名士兵手執狼筅,即連枝帶葉的大毛竹,長約有一丈三尺左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