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1165章 張居正慷慨論軍(2/3)

    “你說,就這樣一個情況,我還不是像陛下一樣,也摸不清楚大明現存可用的軍力到底有多少。”

    哦,經這樣一解釋,張簡修終於算是聽明白了一點點,喃喃地道:

    “難怪陛下說,他都不知道大明到底有多少可用的軍士呢,這樣說來,那恐怕天下間誰也不清楚吧?”

    “然而數量隻是一方麵。”張居正接著說道,“組織上也落後,兵部與五軍都督府權力交迭,加上對軍隊的補給又仰賴於互不相屬的地方機構,缺乏一個能夠統一調度人力和物資的組織,自然也就談不上有效的分工。”

    “而組織上的低能又勢必造成裝備上的落後。本朝並不完全缺乏這方麵的能工巧匠,但他們都被集中到皇城裏,為禁衛軍製造精美的甲胄。”

    “地方上的軍士,隻能服用襯以小鐵片的棉布襖,或者由紙筋搪塞而成的`紙甲`,至於士兵們用的武器也大多是由各地府縣作為賦的一個部分製造繳送,質量有欠精良,規格也談不上標準。”

    “在軍官的選拔與任免方麵也存在著致命的弱點,多數是以`世蔭`的形式繼承父業,任命的程序相當複雜,大致是高級將領的子孫需要降幾級繼承。”

    “從本朝中期開始推行武舉,比如鄧將軍便是武舉出身,推行武舉的用意是讓任何有誌於成為軍官的人隻要考試及格就可以取得進身之階。”

    “但實際上由考試及格充當軍官並上升為高級將領的可謂絕無僅有,鄧將軍能坐到副總兵的位置上,是他一步一步靠實力打拚出來的,對軍事、對`武學`又涉獵多少呢?”

    “武舉考試重在考察刀槍弓馬是否嫻熟,由文官主持筆試,其要求不過是粗通文字而從未涉獵軍事、`武學`,用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高級將領,鮮少有人具備運籌帷幄的謀略。”

    張居正這毫不客氣的一番言論,讓鄧子龍聽得臉色一陣赤紅。

    盡管他清楚張居正並非有心針對他而論,但說到他的痛點了。

    他已經快六十歲,卻還隻是一位副總兵,升到總兵的位置已經無望,更不可能像吳兌一樣被調到中央。

    有時候他也想為什麽?一方麵是因為武官被文官打壓的現實,被調到中央的都是進士出身,這是體製;

    但另一方麵,他也是感覺自己在運籌帷幄的謀略上有所欠缺,這正是張居正指出的問題,不承認不行。

    隻聽張居正接著說道:“當然這也或許是文官集團所預期的目的,既然將領大多屬於勇夫而缺乏謀略,就有必要任用文官作為總督,讓他們來指揮各級武官,這其實是畸形的發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