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1037章 軍製改革的難處……(1/2)

    大明的軍製規定,常備軍由兩百萬“軍戶”提供。即每戶出丁男一人,代代相因不變。

    設立軍戶的目的,既在於保證兵員的來源,又在於保障民戶不至於因戰爭動員而受征兵的影響。

    這製度從一開始流弊便隨之而來。

    因為民戶被編入軍戶,大部分出於強迫,即便出於自願,常常也是基於權宜之計沒辦法。

    以致於,各個駐兵的衛所剛成立不久,士兵逃亡與換籍的事件便已層出不窮。到後來,各衛所的土地,不少都被各軍戶抵押或出賣。

    再加上常年以來,除了北方,絕大部分地區都太平無事,因而一個衛所的實際兵員,往往比編製的少得多,在退化最為嚴重的衛所中,竟隻有規定編製的百分之二三。

    而且有限的士兵還常常被軍官當作營造和運輸的勞工,再不然就是留在家裏充當仆役。

    可見大明兩百萬常備軍的水分。

    而與之相隨的是糟糕的供給製度。

    大明軍隊的糧餉補給基本上來源於地方政府的側麵供應。

    理論上戶部是國家財政的中樞,應該統籌全局,但實際上卻類似於一個大型的會計機構,隻是在賬目上監督各個機關和各個地方政府的出納。

    各個地方政府按照規定的數額將糧餉交給附近的軍事單位。這就導致一個府縣可能要輸送糧食及銀兩給不同的衛所,而一個衛所可能接受十幾個府縣送來的糧食與銀兩。

    實際情況盤根錯節混亂無章,導致不能足額的情況時有發生。

    想想,一個和尚有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由多個單位按固定的數量供應,難免會有個別單位由於各種原因不能如額繳納,而其他單位又沒有義務補全,即便有這樣的義務也不見得有這樣的能力。

    這可不是胡說。

    各種史籍都明確無誤地記載了全國的補給由中央統籌分配,而實際的執行卻依賴於互不相屬的下級單位。

    糧餉的供給豈能盡如人意?所以大明積欠軍餉是司空見慣的事了。

    號稱“兩百萬”的常備軍,且不說數額夠不夠,其積極性可想而知。

    在軍製改革方麵,最成功的還得數戚繼光,除戚繼光本身的過人才華,最重要的還是因為有張居正。

    由於文官地位太高,而武將總受諸多掣肘,所以事實上,凡是故意與戚繼光為難的文官,後來都被張居正不動聲色地陸續遷調,這是張居正較之其他政治家更為高明、靈活的地方。

    可以說這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

    而戚繼光的高明之處也是在於清晰的現實感,他看清並適應了當時的政治環境,把軍事技術作為必要的輔助,這在當時是唯一被認可的方式。

    假若像他朋友俞大猷一樣,在一個以文人治國的農業國家,極端強調軍事效率,提倡技術的發展,從而有可能導致軍人與文官並駕齊驅,哪怕列有多少動聽的理由,實際上也辦不到。

    這就是為什麽俞大猷一生壯誌難酬的原因——理想沒有融入進現實。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大明發展兩百多年了,要整頓軍製的問題絕不簡單。還是那句話,退伍軍人隻是其中一個縮影。

    ……

    “小舅子到底怎麽解決嘛?”

    見朱翊鏐沉吟不語,嚴永凡再一次催問道。

    “將服役超過三年的退伍軍人統計並召集起來,屆時朕過去一趟。”

    朱翊鏐思緒飛馳,想了想,還是覺得親自去比較好。

    “由小舅子親自出馬,那就不用我操心了。”嚴永凡當即笑了。

    朱翊鏐接著又囑咐道:“這隻是朕隨便提出來的一個問題,肯定還有其它問題,穩定當然首當其衝,但你們也一定要著眼於長遠。哦,還要注意控製所需要花費的成本。”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