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1036章 大明的文官與武將(1/3)

    朱翊鏐為什麽要單獨拎出退伍軍人分配田地的事兒呢?

    他可是有用意的。

    這還得從朝廷維持軍隊的供養問題說起,而這個問題又牽涉到明朝治軍的方針以及治軍的風氣等。

    當然不是一個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問題,更遑論解決了。

    都知道明朝文官的地位很高,而武官處處受到文官以及朝廷的壓迫。

    整個大明一朝,武官最為出名的當屬戚繼光了。

    然而如果沒有朱翊鏐的介入,戚繼光幾年之後就會離開人間,按照陰曆計算應該是萬曆十五年十二月。

    說出來讓人難以置信,戚繼光如此聲譽與地位,死時朝廷的正式檔案中竟沒有提到這件事,而萬曆皇帝聽到這個消息是從東廠的人口中得知。

    可以說,戚繼光是大明最有才能的將領之一(之一其實可以去掉),被罷黜三年後仍不能見諒於萬曆皇帝。

    原因何在?這一方麵當然是因為戚繼光與張居正的密切關係,但另一方麵也是整個大明王朝,尤其是永樂朝後武將社會地位的真實寫照。

    武將的地位很低很低,所以不到用時或者失去價值時根本不被重視。

    憑良心說,縱觀大明一朝所有武將的經曆,戚繼光的待遇還算不錯了。

    他的謝世,縱然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榮哀,可在他生前所受到的重視,仍然超過了與他同時代的其他將領。

    信手拈來舉幾個例子。

    比如他的朋友,也是一代名將俞大猷,屢被參劾,壯誌難酬;

    盧鏜,先被拘禁,後遭斥革;

    湯克寬,被拘釋放,命令他戴罪立功,最後在塞外為國捐軀;

    胡守仁,王如龍,朱鈺等將領,都曾是戚繼光部下悍將,為大明立過汗馬功勞,卻都受到革職或戍邊的處分;

    當然,同時代也有兩個例外,一個是李成梁,一個是劉顯。李成梁與劉顯也是屢被彈劾,但就是巋然不動。

    倒不是因為他們地位有多高、朝廷有多垂青,而且朝廷離不開他們。

    李成梁需要鎮守遼東,是遼東的定海神針,劉顯負有征剿四川雲南“土蠻”的重任,兩個地方都找不到其他更為合適的人選取代他們兩個的指揮權。

    劉顯兒子劉綎也是迭經革調,後與努爾哈赤作戰倉促進兵力戰而死。

    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

    所以說戚繼光還算比較幸運。

    武官令人同情的遭遇,在明朝具有普遍性,甚至可以說有其必然性。

    因為明朝重文輕武。

    如果僅僅隻是重文輕武也好說,關鍵是武將領兵作戰與文官集團的施政原則在根本上是水火不容的。

    當社會與經濟發展不平衡,矛盾衝突迭起,以政治手段無法調劑時,通常就會爆發戰爭。有時天災**,百姓麵臨死亡的巨大威脅時,也會鋌而走險訴諸武力。每當這個時候文官集團是如何抉擇的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