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925章 蘄州雨湖之濱(1/2)

    依朱翊鏐之意,胡誠到了蘄州。

    蘄州是一座古城,距今已有1400餘年的曆史了。

    從北周到清初,蘄州城一直作為州、路、府、縣級行政區的行政中心,管轄和部分管轄過蘄春、黃梅、廣濟、蘄水、羅田五個縣。

    蘄州古城始建於南宋末年,到了明朝,這座長江之濱的州城日漸繁華,它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被明仁宗朱高熾的第六個兒子,即荊憲王朱瞻崗看中,他於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將自己的王府從江西建昌(今江西省南城縣)遷到蘄州。

    蘄州城三麵環水,臨江靠湖,“左控匡廬,右接洞庭”,在曆史上,它是軍家的必爭之地。

    而蘄州的自然風光尤其迷人。東北的麒麟山如麒麟蹲伏,氣勢磅礴;西南的鳳凰山山勢軒昂,如一隻鳳凰展翅欲飛,雄偉壯觀。

    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都曾到過鳳凰山遊曆,至今鳳凰山下還有一個名叫“白甫衝”的地方,就是為了紀念兩位大詩人而命名的。

    李時珍便是出生於蘄州東長街。

    他十四歲時隨父到黃州府應試,中秀才而歸。李時珍出身於醫生世家,自幼熱愛醫學,可他並不熱衷於科舉。其後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名落孫山,故決心棄文學醫。

    嘉靖三十年(即公元1551年),李時珍三十三歲時,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襝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授“太醫院判”職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可任職一年便回家了。

    辭官返鄉後,李時珍坐堂行醫,致力於對藥物的考察研究。

    在此期間,他以自己的字號,即“東璧”為堂號,在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創立了東璧堂。

    而李時珍潛心著作《本草綱目》之地則是在蘄州雨湖之濱。

    與東璧堂隔湖相望。

    雨湖水麵兩千餘畝,春多桃李,夏盛芙蓉,有“不下西湖”之譽。

    為避免喧囂,李時珍選擇雨湖之濱結草為廬,潛心著書。

    其一生大作像《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基本上都是在這裏完成的。

    胡誠來到雨湖之濱。

    李時珍見他忽然出現在這裏,當即愣了一愣,沒有反應過來。

    畢竟,盡管朱翊鏐已經成為大明之主了,可距一年之約尚有些時日。

    而胡誠身為太醫院二把手,怎有閑情逸致千裏迢迢跑到蘄州來?

    但如果說與這件事無關,李時珍實在想不出胡誠還有什麽理由來?

    見李時珍一副詫異的神情,胡誠忙解釋說:“李老,我乃奉陛下之命,前來蘄州輔助您完成著作的校對。”

    “多謝!多謝!”李時珍感動地道,“幸得陛下如此之關愛,又得胡左院判親臨蘄州,實乃我三生有幸。”

    “但求李老不嫌棄我便是了。”

    “哪裏?哪裏?老朽怎會,又怎敢嫌棄太醫院左院判?大人在這裏不嫌棄工作枯燥無味就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