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909章 希望(2/2)

    在張居正看來,整頓刷新吏治必須先行。明自嘉靖以來,政府的腐敗和官吏的因循守舊情況極為嚴重,大臣的奏章,各衙門的公文,每天都充塞著這個龐大的行政體係,但解決問題的效率卻極為低下。

    張居正很清楚,要解決這種運轉不靈缺乏效率的官僚體製,勢必會觸動各級官員的既得利益,阻力必然不小。但他更清楚,整頓吏治刻不容緩,隻有吏治有成,他的經濟改革“一條鞭法”才能真正的推行下去。

    為此,張居正開始實行考成法。

    “撫按考成,奏章每具二冊,一送內閣,一送六科,撫按延遲,則部臣糾之。六部隱蔽,則科臣糾之。六科隱蔽,則內閣糾之”。

    張居正以六科控製六部,再以內閣控製六科,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行政審批監督係統,層層製約,隨時考成,極大的提高了對中央及地方各級官吏的管理效率。

    當時,每逢考核地方官的“大計”之年,他都強調要秉公辦事、實心為民的官員列為“上考”,專靠花言巧語,謀取信任的官員列為“下考”,對於那些缺乏辦事效率的冗官全部裁撤。

    同時,他采用“能辦國家事,有禮於君者,即舉而錄之”的選人標準,打破常規,選拔了一大批有才幹的官吏,根據他們每個人的特長,委任重要職務。

    當政治改革初見成效後,張居正開始深入到財政經濟領域,矛頭直指以權謀私的官僚和豪紳地主勢力。

    當時明朝官員為增加賦稅的通行做法是直接向百姓進行攤派,而不敢向權貴追繳他們偷逃的欠稅,因為豪強權貴無一不是具有極強的政治影響力,對他們追繳欠稅,往往稅還未追到,烏紗帽就已丟了,因此大多不了了之。

    張居正提出對官員“以錢穀為考成”的主張,凡是追繳欠稅不力的官員,都要受到批評、調離或撤職的處分,以追索田糧評定政績,迫使官員打擊不法權貴,使貪官無處藏身。

    當然考成法隻能解決一部分欠稅的問題,大量的瞞田逃稅和稅役不均才是財政改革的重點,但這需要從賦役製度上加以變革,而清丈田地則是這一變革的基礎。

    在官僚地主一浪高過一浪的抗議聲中,張居正通令清丈全國田地,徹底清查被皇親國戚、勳臣豪強及各級官僚所兼並隱瞞的土地。

    至萬曆十年,清丈全國田地工作基本完成,共查出漏稅土地八十餘萬頃,清丈工作沉重打擊了違法的權貴地主,迫使他們交出欺瞞的田畝,或者按照實際田畝數額繳納賦稅,從而扭轉了明朝財政虧空的局麵。

    在賦稅不均的現象初步糾正後,張居正將一條鞭法推行至全國。將賦役進行合並,把徭役攤入田畝中與賦稅、土貢方物一同合並征收丁銀,改變了以往征收實物的賦役征收方式,並規定了稅銀有官方征繳,杜絕了裏甲、胥吏對百姓的盤剝,顯著的緩解了百姓的負擔。

    改革算成功了。經過張居正十年勵精圖治改革,明朝出現了政令統一,國庫充盈的新氣象,史稱萬曆新政。

    對張居正改革的動機與脈絡,申時行太清楚不過了。他相信以朱翊鏐的眼光,比他更清楚。

    但毋庸置疑,盡管推行了一些列的改革,張居正沒有動搖皇室宗親的根本利益,啃噬大明的蛀蟲依舊。

    而且如果不是朱翊鏐及時補救,恐怕張居正的改革會被斷送。

    如今可以說朱翊鏐對張居正的改革不僅加以繼承,還發展了。

    這便是希望所在。

    ……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