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444章 小冰河期(1/2)

    冰河時期到底有恐怖,以致於對大明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呢?

    在人類發展史的一萬多年以前,氣溫有一段驟然升高的時期,而且保持了相當平穩的狀態長達八千多年。

    那段時期的氣溫,一直在我們所經曆過的二十世紀初期那樣的氣溫上下幅波動,這樣的氣候於人類正合適,給予了人類發展良好的條件。

    但是,到了明朝中葉,即公元1500年後,氣溫開始驟然下降,整個降溫過程十分明顯,而且氣溫最低的階段正好是明朝末年的那段日子,即公元1580年(也有1600年)至公元1644年。

    在那段時間裏,氣溫驟然下降到了千年以來的最低點,萬年以來的第二低點,即便在百萬年也是最低的6、7個極度寒冷的時期之一。

    崇禎皇帝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時期之中段,整個氣溫回暖是在明朝滅亡以後的1650年左右。

    這也是為什麽有許多人堅持認為“也要滅大明”的原因所在。

    極度寒冷的氣驟然加劇,導致糧食產量驟然下降,這對於一個人口龐大的大明帝國來是致命的打擊。

    而且,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大明王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是秦晉,後是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並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

    這樣長時間和高密度的災害極度削弱了明朝的國力,到公元1619年整個“冰河期”進入了氣溫最為寒冷的時期,如果以公元1580年開始算,整整肆虐了大明40年;如果以公元1600年(16世紀最後一年),整整肆虐了20年。

    那時候的大明已經江河日下了。

    熟知明史的應該都記得公元1619年(即萬曆四十七年)是什麽日子。

    薩爾滸之戰。

    以明軍大敗而告終的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

    薩爾滸之戰以明朝攻圍後金,後金防衛反擊的形式發生,在這次戰役中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堪稱曆史上以少勝多的典範。

    當然,江河日下的大明不如人也不能怪在氣頭上。

    氣對雙方都是平等的。

    但必須得承認,以火器軍械為主要戰力的明軍,被迫在糧草和裝備都匱乏且訓練並不足備的情況下,與後金軍開戰是吃大虧的。要知道,無論是蒙古族還是女真族,他們作戰最大的特點就是機動性強,出戰時通常不怎帶糧草,打到哪兒搶到哪兒。

    惡劣的氣導致糧草匱乏,大明軍能不吃虧嗎?

    待崇禎皇帝即位後,惡劣的災情更是進入了穀底。

    雖然冰河期災變的前兆最早可追溯至弘治一朝(公元1500年),到了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開始變得比較明顯,但是時起時伏,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前後才開始驟然加劇,達到災變的高峰,高峰期持續到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

    萬曆、崇禎年間,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同時鼠疫也開始蔓延,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終於在山西爆發,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區,這直接導致了北京城輕易被攻占。

    萬曆四十七年後氣溫稍有回升,但不是很明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