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351章 張居正與遼王的恩怨糾葛(1/2)

    張居正於嘉靖二十六年會試考中進士之後,父以子貴,張居正的已故父親張文明便攜家帶口搬進城裏住了。

    隆慶元年,即公元1567年,張居正被晉封為東閣大學士,並進入內閣擔任閣臣,同時兼任吏部左侍郎。

    隨後不久,又遷建極殿大學士,主管兵部。這一下子張居正身價陡漲,拍他父親張文明馬屁的人驟然多了起來。

    在眾多地方官員的熱心籌劃與幫襯之下,加上張居正又從北京帶了些銀錢回來,幾頭一湊,張文明盤下了荊州城東門大街上的遼王府。

    到荊州城的遼王(府),與張居正張家的淵源可就深了。

    話太祖洪武皇帝於洪武十一年封他的第十五子朱值為衛王,二十六年又改封遼王。起初遼王府在廣寧,即今遼寧省北鎮縣。後建文年間,遼王渡海南歸,改封荊州。

    遼王朱憲?,是遼簡王朱植的六世孫,也就是第七代遼王。

    朱憲?與張居正同年,第六代遼莊王朱致格死得早,朱憲?主要有王妃毛氏來教育。由於張居正的祖父張鎮是遼王府的護衛,這樣張居正便與遼王府產生了關係。

    張居正十三歲那年考中了秀才,而朱憲?卻整放蕩不羈無所事事,毛妃便教育他:“你這樣不上進,總有一會被張居正牽著鼻子走呀!”

    朱憲?感到憤恨,但還是與張居正成為結識,有了友誼。可友誼的背後隱藏著仇恨。

    當然,一件事不可能讓還是孩子的遼王朱憲?產生如此大的恨意。恐怕是朱憲?活在“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裏的緣故吧。毛妃恐怕沒少拿張居正來和他比較,總刺激他。

    三年之後,也就是張居正十六歲那年,他高中舉人。

    這一年,遼王把張居正祖父張鎮召進府裏,賜他酒喝。張鎮看到孫兒高中舉人,遼王又賜酒,他非常高興,開懷暢飲。可是,這一杯接著一杯,他實在喝不下去了,遼王還讓他喝,最後張鎮竟然是遺憾地醉死了。

    張鎮非常看好他這個孫子張居正。

    張鎮的醉死,到底對張居正產生了多大的影響還不好。因為張居正是個城府極深善忍之人。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張居正當政執掌內閣時,一直主張嚴管宗室,他稱宗室驕恣,甚至直言:“今有一二宗藩,不思師法祖訓,製節謹度,以承休,而舍侯王之尊,競求真人之號,招集方術逋逃之人,惑民耳目。”

    這話不知是否暗指遼王朱憲?(朱憲?與嘉靖皇帝一樣崇尚道教,自稱清微忠教真人)。

    張居正在三十歲時,因為憤恨時局有過告病回鄉的經曆。

    在那段非常難得的自由與清淨日子裏,張居正與遼王還有過一段相處的時光——表麵上看倒是十分的親密。

    在此期間,張居正陪著遼王唱和催句,做酸秀才的詩,著實委屈。但張居正以一種令人難以想象的忍耐力,絲毫沒有表現出來苦悶的情緒。

    可這並不代表張居正甘心這樣,他所作的一篇墓誌銘稱遼王“英敏聰達,才智絕人”。

    還朝後他又寫一篇文章指出“王聰敏辨給而嗜利刻害,及長,多不法,常出數百裏外遊戲,有司莫敢指”,列舉遼王的不法事。

    從前後不一致的評價中,可以大致看出張居正的心態。

    到隆慶元年,張居正恰好得勢,而遼王卻遭受彈劾要求削去真人名號。隆慶二年又被彈劾十三大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