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350章 一城二名 措大多於鯽(1/2)

    “楚地闊無邊,蒼茫萬頃連。”

    這是蘇軾《荊州十首》第三首中的詩句。蘇軾船出南津關,不免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而放置這蒼茫萬頃的沃野,便是素有魚米之鄉的江漢平原,江陵城便坐落在江漢平原的腹心,荊江邊上。

    奔騰不息的長江衝出西陵峽口,從宜昌至嘉魚的一段,便稱作荊江。除了這條從西南方向流來的荊江,還有一條從西北方向流來的漢江。

    兩條江猶如穿越千山萬壑的兩條巨龍,進入楚地之後,便一下子把圍追堵截的大山甩在身後,撲向坦坦蕩蕩大氣磅礴的千裏沃野。

    江陵城,又叫荊州城。

    據南朝劉宋時代的《荊州記》所載,江陵城名字的由來,是因為“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阜,故名江陵。”

    楚國當年的國都郢(即荊州城北五公裏的紀南城),距現在這座江陵城不過二十餘裏。楚成王在荊江的邊上建了一座華麗恢宏的江渚宮和通往紀南城的官船碼頭,便是江陵城最早的建築了。

    從那以後,曆代王朝在這裏或建都立國,或封王置府,江陵城因此成了下名城。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攻占郢都,這裏便成為江陵縣的治所。

    西漢初年,封臨江王於此。

    其後有東晉安帝、南齊和帝、梁元帝、後梁、隋末梁王、唐代南都、荊南國等都在此建都。

    楚、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宋、明等朝,皆封王侯於簇。

    荊州城的城郭在戰國末年形成。漢代已有了城牆。

    蜀國大將關羽和吳太守朱然,東晉桓溫、梁元帝、南平王高季腥,都對荊州進行了修葺。

    至北宋末年,江陵城毀。南宋淳熙年間,重修城牆,淳佑十年(即公元1250年)挖城壕。元初,忽必烈下令拆除江陵城。元末,朱元璋稱吳王時,又派員依舊基得以重建。

    江陵城,東連吳會,南及瀟湘,北據漢沔,西通巴蜀,居江漢之間,為四集之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下分為十三州而治,其中就有一個荊州,府治理設在江陵。

    荊州城,又名江陵城,就是因為簇在秦破郢後置江陵縣,作為縣城而得名,其後兩千多年,江陵作為地名曆代沿用,故有一城二名,沿襲至今。

    曆經漢唐盛世之後,江陵城早已經成為長江中遊最大的政治經濟中心。

    與長安、洛陽、開封、益州、南京、杭州、揚州、蘇州、大同並列為中國十大商業都會。

    史稱“江左大鎮,莫過荊揚”,甚至在漢唐大盛世時,這荊州城的規模還要在揚州之上。成為中國南方湖廣地麵上的第一大都邑。

    然而,人怕出名豬怕壯,荊州城自然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每逢一次更朝換代,便不可避免要進行一場戰爭,所以荊州城也是屢建屢毀。到明代嘉靖年間,荊州城的規模比盛唐時期要一些。

    但常住人口仍有十幾萬。要知道那時江南第一繁華地的留都南京,常住人口也不過二十萬左右。

    荊州城東西長,南北短,呈不規則的橢圓形,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密密匝匝地擠了數以千計家店鋪。

    荊州城東門外的江津口,就是當年楚成王修建官船碼頭的地方,如今成了長江最繁華的港埠之一,每在這裏停靠的來自於長江上下各個州城的商船可謂大大成千上萬。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