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266章 言官的威力 向死而生(1/2)

    雖然對朱翊鏐是越來越信任了,但不可否認的是,馮保對朱翊鏐也越來越好奇,甚至感到迷惑了。

    有誰不怕言官?

    皇帝和首輔都怕呢。

    在明代,言官主要由都察院禦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

    大部分言官品秩都不高,或者很低,但其政治地位極為突出。

    比方:六科的掌印長官都給事中不過是正七品,另有給事中(從七品)若幹,各科人數不盡相同,但六科給事中的權力卻大得驚人。

    因為明代六科給事中不隸屬於其他單位,而是一個獨立的機構,他們代子以察百事(但凡言官,都有代皇帝巡視地方的權利和職責),由於給事中分掌六部,故稱之為六科給事鄭

    六科給事中影封駁”權:即輔助皇帝處理奏章的權利;影科抄”或“科參”權:即稽察六部事務的權利;影注銷”權:指聖旨與奏章每日歸附科籍,每五日送內閣備案,執行機關在指定時限內奉旨處理政務,由六科核查後五日一注銷。

    因為身份特殊、權力重大,所以言官的品秩盡管都不過六七品,但享受的待遇卻是正四品,例朝時也是站在靠近皇帝的地方。

    明朝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便從製度上賦予了言官廣泛而重大的職權,其中尤為人們所關注的是規諫皇帝、左右言路、彈劾糾察百司與百官,巡視按察地方吏治等。

    大凡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大衙門,從皇帝到百官,從國家大事到社會生活,都在言官的監察和言事範圍。所以,明代言官在整個社會形態中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威懾力量。

    在中國古代社會,統治者為了有效地監察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員,都十分重視對監察機構與監察製度的建設。

    而在這方麵,明朝所建立的監察製度與組織機構可以是最為完善的,由此形成的明代言官群體也十分獨特。按明製,這個群體總人數一般保持在兩百人左右,為曆代之最。

    另一方麵,統治者既然把特權賦予言官,也就會對言官的政治素質提出特別的要求。

    如宋朝司馬光曾就專門過選擇言官的標準:“凡擇言官,當以三事為先:第一不愛富貴,次則重惜名節,次則曉知治體。”

    由此可見,統治者對言官的道德品性及政治素質的要求是非常苛嚴的。

    從明代選用言官的情形看,有幾條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必國而忘家,忠而忘身”;二是必正派剛敢言;三是必學識突出,既通曉朝廷各方政務,又博涉古今。

    除此之外,還須具備一定的仕途經曆,曆練穩重;甚至對年齡、出身以及文章、詞辯等方麵的能力也有具體的要求。

    因為權利大,身份特殊,人選要求又嚴格,所以明朝的言官在政治舞台上確實也聲名赫赫,在諸多重大問題上都做出過震撼人心的舉動,尤其對皇帝的規諫最為突出。

    如嘉靖皇帝沉溺於齋醮青詞荒廢政事,禦史楊爵痛心疾首,上書極諫,被下詔獄,備受酷刑,數次昏死,仍泰然處之。其他言官得知後冒死聲援,也付出了血的代價。

    由於言官對於皇帝的德行非常關注,那些遊戲國事、昏庸不振、生活奢靡、長期怠政的皇帝就經常遭到言官的批評諫諍,以致於皇帝對言官也都忌憚三分。

    再比如:萬曆皇帝一日在宮裏演戲嬉樂,忽聞巡城禦史嗬呼聲,當即停止,問為什麽呢?他:“朕畏禦史(都察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