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壞脾氣-晚近中國的另類觀察

正文 “三十六計”海洛因(1/3)

    中國有半個多世紀沒有正經八百地打過仗了,但兵法卻異乎尋常地熱,隻是那些侃兵法和聽人侃兵法的人們,基本上與戰爭無關,隻是想著在商場或者官場上一施拳腳。但是奇怪的是,在這輪兵法熱中,正經的古代兵法典籍並沒有多少人在意,在曆史上可以稱之為兵法經典的《武經七書》中,隻有《孫子兵法》還能被人們提及,反倒是那個民國時期才見天日的地攤貨《三十六計》,火得一塌糊塗。實際上,人們在說《孫子兵法》的時候,不過在給《三十六計》作陪襯,有些人甚至幹脆認為《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一回事,講《孫子兵法》必須講《三十六計》。

    嚴格來說,《三十六計》不能算是兵法,這個小冊子1941年才在陝西縣的一個地攤上露麵,作者與年代均不詳,據專家考證,很可能是民國早期或者晚清的產物。需要說明的是,此書自問世以來,沒有對任何一場戰爭,哪怕是最小規模的宗族械鬥產生過影響。自明末以來,農民起義的領袖們,有照著《三國演義》和《水滸》打仗的,但在他們那裏從來沒有《三十六計》的位置,更不用說那些官軍的儒將們。三十六計的語源出於“三十六策”,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南朝名將王敬則譏諷南齊末帝東昏侯:“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後來民間逐漸流傳“三十六計,走為上”的俗語。實際上,這裏的“三十六”,是中國陰陽學說裏的太陰數,屬於民間常用的數字,王敬則不過順口一說,並非真的有三十六計或者策。有好事者將之鋪衍成篇,每計以成語冠名,配上雜湊的解說詞,然後再嵌上《易經》卦詞,弄得很神秘,怎麽看都像是文人的遊戲筆墨。

    當然,如果僅僅是筆墨遊戲,那麽大家看了喜歡,哈哈一笑,倒也無妨。可是《三十六計》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是充斥全篇的陰謀氣息。三十六計篇名,不僅有圍魏救趙、暗渡陳倉、遠交近攻、假途伐虢這樣跟古代戰爭有關的成語,而且有借刀殺人、趁火打劫、笑裏藏刀、混水摸魚之類絕對貶義的詞語,還有美人計、連環計這樣下作的詭計。人們在追求謀略的時候,似乎所要學的就是無所顧忌的“壞招”,而《三十六計》恰是這種壞招和詭道的赤裸裸的集大成者,在展示陰謀詭計的時候,一點掩飾都沒有。誠然,“兵者,詭道也。”但這個詭道主要是指技術的層麵。宏觀的軍事理論,從來都是要講“道”的,得人心者與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你死我活的戰爭中,無所顧忌地一味使壞,將詭計詐術進行到底,可能會有一時的效果,但真正的贏家卻往往不是這種麵目,他們的謀略庫裏,一般都有些別的東西。而在基本上不存在肉體消滅的所謂商戰中,總是瞄著置人死地的損招壞招,更是不能輕用。用詭計經商,除了逞一時之快、得一時之利之外,最後禍害的是施用者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十六計》這種東西實際上是一種充斥了誘惑力的毒品,一旦陷進去以後,就隻能靠戕害自身來打發時光,雖然有暫時的興奮,但終歸是摸著小鬼鼻子度日,離死不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