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

正文 第3章 醜時:肝經旺(2)(2/3)

    強烈的情緒刺激,會使淚腺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毒素,哭泣是釋放和排出毒素的過程。情感性痛哭的眼淚比反射性痛哭的眼淚含有更多的蛋白質,而且眼淚中的蛋白質還能改變情緒。哭也是呼吸係統、循環係統、神經係統的特殊運動,這種運動也使情緒和肌肉放鬆,從而使人輕鬆。

    按摩肝經養生穴

    醜時是氣血流注肝經的時間,但這時是人們睡眠的黃金時間,所以肝經的調養應該放到其他時間來做。足厥陰肝經是一條上下走向的經絡,從腳趾經腹部到頭頂,這麽長的一條經絡,不可能麵麵俱到,可以重點按摩太衝、行間、章門等穴位。

    太衝——養肝還得取其原

    中醫講久視傷肝血。肝開竅於目,目之所以具有視物功能,全依賴肝精、肝血的濡養和肝氣的疏泄。肝經上連目係,肝的精血循肝經上注於目,使其發揮視覺作用。《黃帝內經·靈樞·脈度》中說道:“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肝的精血充足,肝氣調和,眼睛才能發揮視物辨色的功能,過度用眼自然要耗損肝血。

    經常使用電腦的人更應該注意養肝。“五髒有疾,當取之原”,按摩太衝穴為養肝首選。

    位置:該穴位於足背,第一、二趾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按摩方法: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的人,可以用一隻腳踩另一隻腳的大腳趾和太衝穴,每次1—

    2分鍾,可反複進行,可補養肝經氣血。

    行間——瀉肝火之要穴

    行,行走、流動、離開也。間,兩者當中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順傳而上。

    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濕重水氣,至本穴後吸熱並循肝經向上傳輸,氣血物質遵循其應有的道路而行,故名。行間穴是一個火穴。大敦穴傳來的濕重水氣至本穴後,大部分濕重水氣冷降歸地而不能成為肝經的上行氣血,隻有小部分濕重水氣吸熱脹散而上行,此部分氣血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屬火。

    肝屬木,木生火,如果肝火太旺,就要瀉其心火。而行間穴就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會導致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舌尖長泡等症,表明火已經從肝經進入到心經,多揉“行間穴”,心火就從這裏散出去了。

    位置:取正坐或臥位,第一趾頭和第二趾頭之間的縫隙,向下按0.5—1寸處。

    按摩方法:按壓行間穴5秒,壓到有酸感後,休息5秒再按壓,共20次。可泄肝火,涼血熱,清下焦,息風陽。治嘔逆、咯血、腹脅脹、腰痛不可俯仰、少腹腫、肋間神經痛。

    章門——內髒之門戶

    章,大木材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強勁風氣在此風停氣息。本穴物質為急脈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至本穴後,此強勁風氣風停氣息,風氣如同由此進入門戶一般,故名。

    位置:在乳頭直下,當第六肋間隙中(乳頭平第4肋間隙,乳頭下兩個肋間隙即是)。將兩胳膊自然下垂緊貼兩側褲縫,然後抬手屈肘,肘尖下即是章門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