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國

第31章 大國之亂:不醒,不聽,不問? (2)(1/3)

    清朝官場徇私舞弊的積習在這個時候起了非常正麵的作用,辦案的江蘇候補道俞明震跟這些黨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兵馬未動,風卻早就放出去了,明白地暗示這些人趕緊開溜(此公後來做了礦務學堂的總辦,給學生出國文題,有“項羽拿破侖論”這樣的好名目。這個學堂最有名的學生叫周樹人,即後來的魯迅。)。章士釗、蔡元培、吳稚暉,加上報紙的老板陳範很識趣地走開了,隻有罵了皇帝的章太炎不肯走,幾乎是自投羅網似地被捉了進去。講義氣的鄒容不忍心讓老大哥獨自坐監,也投案自首。在名為中外合議、實際上是洋人當家的會審公廨上,章太炎發揮自己文字學的學問,硬是考證出“小醜”的古義本是小孩子,因此他沒有罵人。鄒容則辯解說,他那號召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軍》根本就是別人的盜版,他寫是寫了但沒有發表。盡管兩位經過高人指點,通曉西方法律的革命黨在法庭上辯得讓人直暈,但是原本就打算給清政府麵子的法官還是判他們二人有罪,分別服刑兩年和三年(不引渡,在租界服刑)。

    《蘇報》原是一介普通的小報,在風氣漸開的19世紀末,上海這個華洋雜處的所在聚集了太多的有閑和有閑錢的人,學洋人辦報是這些閑人和閑錢的一種出路。《蘇報》的創辦人胡璋不過是為了拿這個報紙生錢,跟辦工廠、開錢莊差不多,隻是胡某人辦得不好、賠累不起。轉給陳範之後,雖說陳有政治傾向,同情變法,但也跟銀子沒仇(不掙錢的報紙辦不下去),所以也得謀經營之道。談政治雖然危險,但在那個年月卻是時髦,有市場。據阿英研究,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中國的通商口岸,講政治是最受歡迎的,連小說不講政治都沒有人讀。隻是《蘇報》最初談政治,完全是康黨(康有為之流)的口吻,可是隨著朝廷政治顛三倒四地開倒車,戊戌政變直至鬧到庚子之變,殺教士和教民,打使館(外國輿論以為我們在搞恐怖主義),鬧完之後又遲遲不肯認錯,《蘇報》也逐漸地走向激進,傾向革命了。當然,這裏也有市場的原因,因為在這個時候,越是激進的言論才越是引人注意。其實,《蘇報》案的一幹主角們,跟孫中山不一樣,當初也都是康黨或者傾向維新的,章太炎就參與過《時務報》的事務。由改良轉為革命,也都是因為對清政府的失望。

    《蘇報》上梁山有清政府的催逼,也有市場的拉動,當然,一個很關鍵的催化劑是存在租界這種國中之國。《蘇報》案的“重罪”(按大清律是要淩遲處死的)輕判,對於後來的輿論界的形成,起了很正麵的作用,讓遊蕩於租界內外的知識分子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從那以後,輿論界一發不可收拾,形成了對清政府改革(新政)的巨大壓力,起了改革的推進和校正器的作用,主持改革的政府稍有不慎就會被罵得狗血淋頭。

    拳民不是秘密的秘密

    拳民就是義和團的成員,這種稱謂是義和團運動發生的那個年月的產物,沒有褒也沒有貶,他們的對手被稱為教民。在那個農民起義比較被看重的年月,中學生都知道,義和團跟太平軍不一樣,沒有統一的領導、統一的組織。但是沒有統一組織的拳民卻穿著差不多的服裝,黃布包頭、穿紅肚兜,行為方式也高度一致,都是集中在一處(拳壇)“亮拳”,表演神靈附體(上法),然後舞刀弄槍,用大刀片往袒露的肚皮上砍,紮槍頂著咽喉,展示“刀槍不入”的本領。從山東到直隸,從河南到山西,北方偌大麵積的土地上成千累萬的義和團都差不多,好像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控一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