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國

第24章 大國之史:黑箱操作? (2)(2/4)

    沒了自由,也就沒有了民主。

    民國從北洋到國民黨統治時期,民主沿著下降線行進。越是後來者,走得越遠,降得越低。但是,沒有人會把共和國的招牌放棄,沒有人公然蔑視民主,誰都打民主牌。但大家卻都在抽離自由,在民主中抽離自由。

    在反對自由的過程中,原先在民主旗幟下的個性就紛紛逃掉死掉,五光十色的人和事,變得整齊,也變得單一。最終,變成了一個色調。

    辛亥革命前後,搖晃的中國

    1911年發生的辛亥革命,快要100年了。一個紀念日,到了紀念100回的時候,無論如何,都會熱鬧一下。況且,1911年雙十這個日子,又是中國帝製告終的開始,走向共和的中國,經過了100年。民主共和思想,是否深入人心不知道,至少在名號上,跟上了世界潮流。就憑這一點,也值得慶祝一番。

    說起來,這個革命的發生,多少有點偶然性。從小的方麵說,如果當時坐鎮武昌的湖廣總督不是瑞澂,如果他不是炮一響就就像個懦夫一樣挖洞逃走,如果他此前的處置不是那麽失當,偶然破獲了革命黨的據點,又拿人又砍頭,而是當眾把繳獲的革命黨人花名冊給燒了,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軍工程營的槍聲,興許不會變成一場占領武漢三鎮的起義。因為革命黨人這樣零星的槍聲,已經響過很多次了,沒有一次成氣候的。就在武昌起義爆發前的一個月左右,武昌新軍也來過這麽一回,但並沒有鬧起來。

    從大的方麵講,如果不是西太後和光緒死後,上台當政的滿人少年親貴由著性子胡鬧,先是趕走了最能幹的袁世凱,得罪了最不該得罪的人,然後又張羅收權,把地方權力收回中央,把漢人的權力收回滿人。革命即使發生,也成不了氣候。

    千不該萬不該的是,在各地立憲派風起雲湧立憲請願的時候,親貴們不答應也就罷了,卻搞了一個皇族內閣,讓各地士紳們心裏涼到底——從此之後,中國的事,就由這些生在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的紈絝親貴包辦,士紳們借立憲分權的希望,被徹底浸在了冰水裏。這麽一來,士紳們把個滿人王朝恨得牙根癢癢,本來聽不進去的革命黨人排滿的宣傳,忽然就入耳了,真是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盡管讓他們放火,他們還是不敢,但隻要有人放火,他們是樂於扇風的。辛亥武昌起義第二天,起義士兵群龍無首之際,逼來的黎元洪一言不發,死活不肯“從逆”,但作為湖北谘議局議長的湯化龍卻來了,一來就不走了,連帶著聽他指揮的商團,也參加了革命。正是由於立憲派士紳的幫忙,不僅穩住了局麵,而且爭得了外國人的同情,說服了黎元洪改變主意,甚至還策動了前來鎮壓的海軍艦隊的反正,因為艦隊司令的秘書湯薌銘,是湯化龍的弟弟。不僅武漢一地,立憲派幫忙革命,其他地方,也都在幫忙革命,有的地方,立憲黨人幹脆自己出頭。最初獨立的多個省份,實際上是革命黨和立憲黨人平分秋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