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國

第23章 大國之史:黑箱操作? (1)(2/4)

    連當年學生對教師的態度都在重演。認真負責而且有點學術水平的老師,不見得真受學生歡迎,而那些在政府裏身居高位、或者曾經身居高位的人,無論在學校裏做兼職也罷,來掛名也行,都無一例外地受到熱捧。哪個學校那些兼職的博導們,都有最多的人報考,得以廁身高官或者曾經高官的門牆之內,不僅在“畢業後可以有闊老師做靠山”,而且畢業的當口,就有若許進入仕途的便利。官大學問大,不僅在大學體係內是顛撲不破的鐵律,也得到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認可。稍有不同的是,學生不再是老爺,他們已經變成了聽話的良民和不聽話的刁民;老師類似於三班衙役,而管理人員則是六房書吏;我們的校長和院長,則是不折不扣的大人,青天大老爺。

    中國的大學,走過了百多年的曆史。曾經,我們的大學已經走出了文憑時代,這個出走,是以蔡元培的北大改革為標誌的,可是到今天,我們居然又轉了回來。奇怪的是,在已經早就不包分配的情況下,學生對於學校的要求,還隻是文憑,而學校方麵對於教學、學生如何適應社會需要,也沒有多少改進,甚至感受不到改進的壓力。社會對於大學的期待,好像就是一個蓋章發文憑、戴方帽子的所在。

    西方總是在嘲笑我們曆史的循環論,但是,中國的曆史還就是總是在轉圈,轉一個,又一個。什麽時候我們能從這圈裏走出來,而且永遠不再鑽進去呢?

    曆史可以當飯吃嗎?

    “曆史可以當飯吃嗎?”自從幹了教曆史這行之後,老有人問我這句話。每次問,我都老老實實地回答,不能。不過後來仔細一想,這樣回答,還是有點不妥。的確,曆史不是包子饅頭,沒法抓起來就吃,解不了饑,頂不了餓,但是曆史跟吃飯,還是有點關係。

    曆史對於人來說,無論個體還是群體,甚至人類整體,是一種關於過去的記憶。試想,如果我們有天早上起來,發現自己失憶了,忘記了自己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那我們怎麽生活呢?也就是說掙飯吃就有了問題。推而廣之,一個家族,一個民族,全人類,也是如此。隻是,這種失憶,一般不會發生,所以,人們對於曆史,也就不那麽在意。其實,完全沒有曆史記憶的人是不存在的,一個人可以不學曆史,但你自己家族的曆史,你自己學習的曆史,對於你從事行業的記憶,都無時無刻在影響你,左右著你謀生的過程,幹預著你的生活。

    與此同時,盡管在當今之世,聰明的學生在家長的壓力下,幾乎沒有樂意學曆史的,即使像北大曆史係,也招不到好學生,錄取分數段,也是北大最低的。但社會上對於曆史的消費,卻異常旺盛,但凡曆史題材的電視,電影,小說,以及最近大熱的通俗說史的故事書,都很有市場,可以說,除去教材,真正由讀者自掏腰包買的書籍,最大量的,就是這類東西。更有意思的是,當下這些通俗曆史的寫作,很多居然是由當年避之惟恐不遠的某些金融證劵和海關界人士書寫的,顯然,相對於自己從事的專業,他們對於曆史的閱讀,興趣更濃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