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國

第21章 大國圖騰:紅色“桃花源”? (3)(1/3)

    孔子說,禮失求諸野,看來即使是他的時代,禮也會失掉。現在的中國人似乎再一次失掉了禮,不過這回我們沒有求諸野,而是求助於禮儀專家。已經有些日子了,禮儀專家很是吃香,開始是沾洋味道的現代禮儀專家走紅,到處講怎樣穿西裝紮領帶,怎麽吃西餐拿刀叉,甚至細到女人什麽場合該穿什麽衣服,配什麽絲襪。電視熱播,光盤熱賣,人則四處演講,請都請不到。近來土味道傳統派禮儀專家也不甘寂寞,穿著不知是什麽時代的漢服出來演禮的人東一點,西一點,總是零星見於媒體的報道。最令人震撼的事是發生在武漢,從新聞照片上看,一大群小學生依次穿上“漢服”,褒衣博帶,頭戴高帽子,在向禮儀專家作揖。我的理解,如果用《水滸傳》上的話,就是唱個肥諾。

    禮這個東西,自“五四”以後很不怎麽吃香,因為時常跟禮教相關,後來一度甚至有點十惡不赦的味道,提起克己複禮,連小孩子都知道那是在批判誰。現在禮又吃香了,無論如何,好像都是好事,說明世道變了。媒體上不斷披露中國遊客在境外的種種不文明禮貌的行為,各個單位,從政法機關到大國企,紛紛請禮儀專家來講課,感覺終於吃飽了(或者說部分吃得過飽)的中國人,畢竟開始檢討自己的舉止了。

    當然,我們現在講的禮,不是孔子那時候的禮,這丫頭不是那丫頭,頭上哪有桂花油?我們現在費心講究的僅僅是禮儀,說白了,就是點麵子功夫。按過去的說法,知書才能達禮,禮儀無論中外,對於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而言,不是禮儀小姐儀式上的作秀,而是建立在文化修養上的舉止做派。禮的儀式背後如果沒有文化和教養,那麽即使把動作程序背得滾瓜爛熟,依然屬於不知禮。反過來,有教養的人,即使在具體儀式環節上有些瑕疵,也不會讓人覺得失禮。

    無論中國的古禮還是西方的洋禮,背後的精神都含有對人的尊重,禮儀中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儀式,而是人的舉止,主要是日常舉止。那些在國外出乖露醜的中國遊客,尤其是那些帶“長”字的人們,其實在正式儀式方麵倒是很少有可能出錯,在國內招待上司的時候,禮貌之周詳,態度之恭敬,程序之繁複,已經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但是一旦離開官場內的禮儀環境就會變得粗鄙不堪,無論是大聲喧嘩,隨地吐痰,還是搶占座位,貪小便宜,所有行為表現出來的表麵上是失禮和失態,實質上則是缺乏教養。中國遊客在西方旅遊,很少去博物館,要去的話也就是去去名氣大的盧浮宮和大英博物館,就是去了,也往往擠在幾幅人所共知的名畫前嘰嘰喳喳。至於其他一些很有特色的博物館,絕大多數中國遊客連聽說都沒有聽說。中國遊客最愛去的地方,除了紅燈區就是名牌專賣店。事實上,在國內旅遊的人表現也差不多。

    我曾經多次感慨,我們的教育已經讓我們的國家產生了幾代缺乏文化素養的人,包括相當多所謂的精英,甚至一些從事文化教育事業的教師和研究人員,除了自己的專業之外,同樣缺乏起碼的文化素養。這個課需要補,但絕非短時間所能奏效。我很懷疑,眼下惡補禮儀課到底會有什麽效果,甚至懷疑這些到處講課的禮儀專家自己的文化素養究竟怎樣?大講禮儀,至多也就是暫時給自己和單位塗了點粉,還不一定是地方。當然,很多單位是把請人講禮儀當成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來完成的,對於這樣的單位,禮儀實際上隻是一種政治任務,一種單位的文明秀,這就又另當別論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