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國

第18章 大國之病:急性病與暴發戶心態? (4)(2/3)

    在報紙發起評花榜之前,中國的花業或者說娼業雖然也是一種“產業”,但卻隻在中世紀的層次上運行,不過是人肉作坊,有了花榜,尤其是有了投票選舉的花榜才轉變成了美女經濟。花榜評選的設計者李伯元之流對民主政治未必了解,但卻無師自通地搞起了投票選舉。顯然,如果不是這種海選性的投票,花榜的評選絕不可能鬧出這麽大的聲勢,當然也就沒有後來綿延二十幾年的花榜選舉,也就沒有了美女經濟。西方的民主政治落到中國人手裏,最先得濟的是我們的美女和美女經濟。

    富不出三代的魔咒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發起來的第一代中國富人逐漸進入暮境,年過半百的富豪們開始操心自己家業的繼承問題,據說還有人辦了專門的培訓學校,給私企老板的兒女們上課,甚至進行“魔鬼訓練”,為的就是讓這些公子公主們能夠接班。

    凡是需要操心的事大都是出了問題的事,這種事在中國,或者說在華人圈裏好像始終是個事。富不出三代,始終好像是中國富人無計擺脫掉的魔咒,不僅做企業的如此,其他類型的富人乃至貴人、富貴人都差不多。當然,就今天而言,企業家的繼承問題可能與中國的發展更有相關性。

    過去翻古人的筆記,記不得在哪本書裏有這樣的記載:某富人蓋大宅子,蓋好之後請工匠坐上席,自己的兒子坐下席,工匠不安,富人說,不妨,你們是蓋房子的,他們是賣房子的,理當如此。這樣具有知人之明的故事,絕對是經驗的總結,前人蓋樓後人賣的故事一代一代在重演,湖南的俗話說,崽賣爺田不心痛,這裏的“崽”就是兒子,“爺”就是老子。前代創業,後代敗家,好像是命裏注定。

    如果按學者的說法,中國的富不出三代實際上要怪我們的繼承製度。著名的台灣學者陳其南比較過中國和日本的“老字號”,發現像日本三井這樣的幾百年不倒的企業中國之所以沒有,關鍵在於中國的分家析產繼承製度,老子死了,家產要在諸子之間平分,一個大富豪,分到第二代變成中富豪,分到第三代則為小康之家了。富人如果子孫繁盛,那麽家產分散得就更快。而日本則是長子繼承製,家產不會分散,因此傳得長遠,而且日本還有婿養子製度,如果兒子不肖不足以繼承家業,則從外麵招女婿進來,改成這家的姓氏,一樣可以頂門立戶。

    當代中國,一代先富起來的企業家們繼承製度的問題,已經基本上被中國的人口政策解決了,反正一家一個孩子,分家析產的問題已經不複存在。但是崽賣爺田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這也是讓眾多的富人著急上火的大事。

    其實,現在急於解鈴之人本身就是係鈴人。無疑,除了少數托自己父輩的權蔭發家者外,大多數先富起來的人都吃過苦,在奮鬥過程中苦吃得就更多,他們創一份家業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讓自己的孩子再受苦。於是,富人的子女無不錦衣玉食,一丁點苦也不讓沾,出有車,食有魚,家務活有保姆,加上現在一對夫妻一個孩子,有了錢,一個孩子自然要更加寶貝。原本富人子弟就有優越感,富裕的生活本身就是對人炫耀的資本,因此變成紈絝順理成章。

    有人說,現在創業的企業家們忙於自己的事業,沒有精力關心自己孩子的成長,其實他們就算是有時間有精力,估計也多半不知道怎樣讓孩子出息。等到發現孩子已經成了百無一用的紈絝子才知道著急,辦老板子弟訓練班就是他們集團補救的一種辦法,能否奏效還很難說。更多的人是把在國內連大學都考不上的子女高價送到國外留學,現在看來效果更不怎麽樣,很多小留學生變成了留學垃圾。

    很多似乎很聰明的中國富人,早就在繼承問題上采取了放棄的態度,對他們來說,掙的錢反正足夠自己的子女花一輩子了。他們已經不指望孩子有什麽出息,操不起這個心,也不會操這個心。他們隻要想辦法,別讓孩子敗家敗得太快就行,至於第三代第四代怎麽樣,自己眼不見心不煩,管不了那麽多了。建國前,這些富人的辦法是讓孩子抽大煙,那時候大煙便宜,有點錢的人家天天抽也供得起,有了煙癮的人一般不會出去投資玩票,把家產迅速敗光,大抵可以看著這個孩子能豐衣足食地過一輩子。現在不指望孩子出息,隻希望孩子享福的富人不少,但古人的招數不能用了,新的招兒還沒想出來,因此崽賣爺田,而且賣得很快的故事還會層出不窮地上演。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