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寵愛自己的心:生活中的心理妙招

正文 第33章 育兒篇(9)(3/4)

    青春期由兒童向青年過渡的時期,也是孩子最具叛逆性和敏感性格的階段。更年期主要指婦女絕經前後各兩三年的特殊階段。一般說來,45~55歲之間症狀最為突出。更年期的婦女受生理因素影響,往往表現出情緒紊亂、煩躁不安、敏感易怒的心理特征。

    大多數家庭中,處在更年期的父母都有一個處在青春期的孩子,而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也都有兩位處在更年期的父母。青春期叛逆,更年期煩躁,如何處理好家庭關係?這對於每個“兩期”相遇的家庭都是不小的挑戰。

    劉女士今年45歲,16歲的女兒剛上高一,就花很多時間在穿衣打扮上。劉女士對她百般勸解,開始她似乎還聽得進去,可後來則是你說你的,她幹她的。劉女士在單位任行政管理工作,有時會很煩,下班後還要強打精神為他們父女倆做飯,常一邊幹活一邊發牢騷,老公躲在屋裏裝聾作啞,女兒則不停地與媽媽頂嘴。氣急了,劉女士便拿碗出氣。劉女士以為這樣可以鎮住女兒,可她居然和媽媽對著幹,並聲言媽媽摔多少,她也摔多少。劉女士全身難受得像有一股火從下往上躥,憋不住時便蒙頭大哭。

    這樣的例子在“兩期”家庭裏應該比比皆是,那像更年期的劉女士與青春期的女兒之間的矛盾真的是不可調和的嗎?

    相比之下,有的父母明智得多。相對於孩子,父母是強者,做家長的不能總希望孩子改變什麽,而要試著自己改變對他的態度,首先從改變自己做起。為了孩子,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態度,並有意識地克服自己在更年期中的“反常”表現,多給孩子一點自己的空間。同時要善於與孩子平等溝通,正確引導,而不要總是以家長自居,不要對孩子的表現或是刨根問底,或是漠不關心,或是橫加指責,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是尊重和自由,比如給孩子配備私人電話、開設私人賬戶、尊重他們的特殊喜好、允許孩子寬鬆交際等,孩子也因此享受到了完整高尚的尊嚴感。隨著孩子的漸諳世事,他們對父母也多了一分理解和體貼,雙方關係日漸親密融洽。

    青春期的孩子,本能地和父母或者家庭中其他最親密的人發生衝突,從而獲得在未來社會的競爭力。這是他們人生獲得競爭力的第一場演習,也是最安全的演習,因為對手是最親近的人。在這場演練中,如果遇到正值更年期的家長,孩子的對手將變得非常強悍,要是在這場戰鬥中贏了,孩子獲得的成長會更多。這就如同岩隙中的鬆樹和花園裏的鮮花,誰的生命力會更強呢?

    專家認為,更年期的家長和青春期的孩子相遇,也是一件幸事。孩子的不再聽話和“一反常態”,給了家長強烈的刺激,讓家長意識到,孩子是“小大人”了,不再是父母的附屬品了。孩子的叛逆,促使家長必須洗刷掉陳舊的“孩子”觀念,學會重新審視孩子,把孩子作為獨立的人來尊重,為孩子的思想和生活騰出一片任其自由開墾的天地,賦予孩子部分的話語權。這對家長是一次洗禮和磨礪,幫助家長在家庭中形成民主和平等意識。

    一般說來,人們都認為孩子應該對父母有感恩之心,感謝父母的哺育之恩。但是,父母對孩子不也應該懷有感恩之情嗎?孩子是帶給我們的最大喜悅。與此相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隨之而來的那些煩惱和不順心,是多麽微不足道。當嬰兒呱呱墜地的那一刻,母子的分娩之痛與孩子的奮力掙紮,共同完成了人生的偉大一課。我們用這種眼光看問題,那麽,孩子青春期和家長更年期的“對峙”,應是人生要完成的又一偉大課程。如果處理得當,雙方都會在課堂中成長和接受洗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