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寵愛自己的心:生活中的心理妙招

正文 第30章 育兒篇(6)(2/4)

    2.演戲。就是讀完一個故事或兒歌進行動作表演,如小兔是怎麽做的,大象是怎麽救小兔的,大灰狼又是怎麽做的。根據情節進行表演,家庭中幾個人分別扮演,一遍表演後可以重複幾次,角色互換,讓孩子認識到書中的兒歌故事可以做遊戲,從而使他更喜愛看書。

    3.提問。首先向孩子提問,讓孩子充分思考。其次讓孩子創編。家長把故事講一半,留個結局讓孩子自己創編,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最後讓孩子提問。請孩子把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問家長,培養孩子不懂就問的學習習慣。

    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一位媽媽買回來一個菠蘿,好奇的孩子被這個從未見過的東西吸引住了。這位媽媽可能會有兩種方式對待好奇的孩子。一種方式是:媽媽告訴孩子:“這是菠蘿,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麵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它很重,你提不動它。但是它是圓的,你可以滾動它。你聞一聞,它是不是很香啊?現在我們把它拿到廚房去切開它,切好後用鹽水泡一泡,它吃起來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種方式是:媽媽告訴孩子:“這是菠蘿”。然後就把菠蘿放在孩子麵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把買回來的其它東西處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會對這個菠蘿“采取行動”。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蘿,趕緊又把手縮了回來,並且對著媽媽喊:“媽媽,這個菠蘿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媽媽回應說:“是的,孩子,菠蘿會刺手,不要緊的。”於是孩子又嚐試抓起菠蘿的葉子,把它拎了起來。可是菠蘿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媽媽,這個菠蘿很重,我拎不動它。”“是的,菠蘿很重。”孩子可能又嚐試著滾動菠蘿,結果真的把它滾動了。他高興極了:“媽媽,我把菠蘿滾動了。”媽媽也很高興:“你真能幹!”“媽媽,我聞到一股香香的氣味,菠蘿是不是可以吃的?”“對,孩子,菠蘿是一種水果,是可以吃的。”“怎樣吃呀?”“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鹽水泡一泡,可以吃了。”“讓我試一試——真好吃的!”

    聰明的家長們一下子就能明白第二種方式顯然比第一種方式更能讓孩子形象直接地了解菠蘿到底是什麽。采用第一種方式,孩子很快學到了知識,可是他是被動接受的。第二種方式,孩子也學到了知識,盡管速度比較慢,但是孩子又同時學到認識事物的方法,還學到了要根據事物的不同性質選擇不同的認識方法的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他體會到了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樂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孩子是一個主動的個體,不要按照你的意願把孩子的時間安排滿,要多留一些時間讓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還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麽活動。你可以給他多提幾個建議讓他選擇,多鼓勵孩子主動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準”,在孩子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幹擾他,盡可能不要催促他,更不要跟在孩子身邊不斷提醒他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在孩子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不要急於幫助他,可以多給他提些建議。不要急於把結果告訴孩子,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自己去發現。不要代替孩子做檢查作業、收拾書包的工作,也不要養成整天看著孩子做功課的習慣,要讓孩子自己去做這些事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