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寵愛自己的心:生活中的心理妙招

正文 第26章 育兒篇(2)(1/4)

    由此可知,孩子不是限製、禁止、命令能控製的,而是要了解他對什麽好奇,隻要能滿足他的好奇心,就能讓他不再好奇。但他對危險事物也很好奇怎麽辦?這裏絕不鼓勵去驚嚇孩子,比方說讓他去接觸熱水,因為當他還小時,父母要避免讓他接觸危險,所以好的教導是去營造一個好的空間,而不是嚇他。

    嬰兒期是人生中非常關鍵的三年,這個時期父母給予孩子再多的愛都不為過,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著名心理學家埃裏克森把人格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其中0~3歲是發展信任和自主感的重要時期,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孩子適時適度的關注和行動自由,他們就會形成信任、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反之就會形成猜疑、羞怯的人格特征。

    三、蹲下來,以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媽媽帶孩子去逛商場,她覺得孩子一定會喜歡這個熱鬧非凡的場所,可是和她想的完全相反,孩子在商場裏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甚至有點害怕,吵著要出去。媽媽不明白,一向喜歡玩的孩子怎麽會排斥又漂亮又熱鬧的商場?但是當她蹲下來詢問孩子原因的時候,她明白了,在孩子的角度,隻能看見一條條的人腿,以及一些高高的櫃子,一點也不能讓人賞心悅目,反倒讓人非常不舒服,而以大人的高度,是看不見這些的。

    站在孩子的高度和角度,你會看見一個和我們成人完全不同的世界。但是,平時你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了嗎?你看見孩子眼裏不一樣的世界了嗎?

    “溝通是使親子關係達到最高境界的橋梁”。自古以來,人們就深知溝通對孩子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卻是很多家長平時深感頭疼的一個問題。不能很好與孩子進行溝通的症結主要在於:在家庭裏,父母和孩子之間是不平等的,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孩子隻能順從、聽話,不能違背家長的意願。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才能掌握孩子的聽覺、視覺與理解特性。許多爸媽會從大人的角度,和小孩互動,間接或直接安排甚至命令孩子怎麽做、怎麽玩、玩什麽。其實小孩就是小孩,他身體和思想的高度都還有待成長,如果站在大人的立場,就很難明白孩子的喜怒哀樂,溝通也就無法順利進行,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也很難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

    成人有自己固定的思維,也有自己已經成形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也習慣了用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衡量這件事情到底是什麽樣的,或者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的心理。如果這樣,那家長永遠也猜不到孩子在想什麽,因為你們的出發點、角度和孩子完全不同。孩子的各種觀念和各種社會經驗都還在慢慢累積的階段,他還沒有經曆過你所經曆的那些風風雨雨,所以同一件事情,他看見的和你看見的可能完全不一樣。

    就像很多人都看過的那個廣告一樣,小女孩流暢地在鋼琴上彈完一曲,大人紛紛鼓掌叫道:“再來一遍。”大人的意思是:“你彈得很好,我們想再聽一遍。”是鼓勵,也是讚揚,可是孩子沒有出現預期中的笑臉,反倒掉下眼淚,睜著無辜的大眼睛說:“我又沒有彈錯,為什麽要再來一遍?”可愛的孩子,她把大人的稱讚看成了懲罰。為什麽兩代人的差異如此巨大?因為他們看問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