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寵愛自己的心:生活中的心理妙招

正文 第14章 婚姻篇(4)(1/4)

    六、你要做“丁克”嗎

    丁克的名稱來自英文 D.u B.e Ine No Kids四個單詞首字母D.I、N、K的組合——DINK的諧音,Dou B.e Ine No Kids有時也寫成D.u B.e Ine an D.No Ki D.Ki D.)。丁克的合理定義是,雙職業,能生育但選擇不生育,並且主觀上認為自己是丁克的夫婦或者個體,稱之為丁克。對於大多數中國年輕人來說,這個詞匯早已不陌生,近年來,丁克家庭在城市青年尤其是白領夫婦中的比例有逐漸增加之勢。丁克族不要孩子的主要理由是不願意一輩子為子女操勞,奉獻一切,想盡情地享受二人世界。

    成為丁克的首要標準是:具有生育能力而選擇不生育,除了主動不生育,也可能是客觀原因而被動選擇不生育。其次,主觀上對自己丁克身份接納和認可——他們認為丁克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現實生活中,也正是這些認可自己是丁克角色的群體,能夠較好堅持自己的選擇,並經營與享受自己的丁克生活。

    然而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思想充斥的中國,到底有多少丁克家庭能夠“丁”到底呢?小陳和妻子小夏是典型的丁克家庭,他們的婚後生活可謂活色生香。世界各處好玩的地方,隻要時間允許,兩人就結伴出遊,甜蜜恩愛溢於言表,周圍的朋友羨慕得不得了,他們總是很得意地說:這都是因為我們丁克啊,誰讓你們非要造小人呢!一晃10年過去了,小夏還是那麽快樂、年輕。

    天有不測風雲,小陳的父親突然因病離世,臨終留下遺言:這輩子最大的遺憾是見不到孫子了。

    父親的猝死,給小陳帶來很大打擊,父親的遺言成了他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他常常自責,為什麽不能滿足父親的遺願,生個孩子?同妻子小夏說了自己的想法,小夏不同意,明明說好不要的,而且要孩子的動機也不對,怎麽能拿孩子當作懺悔的工具呢?這樣做並不是真心要孩子,對孩子也不公平。見妻子絲毫沒有妥協的意思,便下了最後通牒:不管懺悔也好,救贖也好,也玩了那麽多年,年齡也不小了,孩子要定了,否則就離婚。小夏聽了簡直不敢相信老公竟能說出這樣絕情的話,說了句:離就離。賭氣離開,回了娘家。

    之後小夏想了很多,她認為他們的愛情敵不過一個孩子,以前的誌同道合,心心相印都是假的?都敵不過一個還是未知數的孩子?關鍵是他丈夫並不是真的想要孩子,而是為了對父親的愧疚,拿孩子當作救贖的工具,但是不管怎樣,如果堅決不要孩子,這個婚姻還能保住嗎?

    如果你“丁克”很久,有一天卻因為某些事情的觸動突然想做爸爸媽媽,又該怎麽辦呢?對於高齡的你而言,生還是不生已經不是完全由你的意願所決定的。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在高齡產婦中,有相當一批人是原來不準備要孩子的,這些婚後遲遲不肯生子的夫妻到了中年,又因為種種原因想要個孩子了。雖然現在發達的醫學以及先進的設備可以幫助高齡產婦產下健康寶寶,但大多數婦產科醫生仍然明確表示:不提倡女性在35歲以後懷孕,因為高齡懷孕不僅會增加胎兒的危險,同時對母親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丁克反悔一定要趁早!

    “丁克家庭”產生的初衷大多是是想盡情享受兩人世界,然而中國式的“丁克家庭”卻有很多是出於無奈。林琳32歲了,卻還沒有生育,被問起其中緣由時,她開玩笑似的說:“哪敢生孩子啊,養不起,生了完全是害了他,我自己混得不好也罷,但我不能禍害下一代。”這是個“被迫丁克”的典型。很明顯,新聞中的“窮三代”與“不能禍害下一代”,如出一轍。如此狀況,不免令人心生寒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