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寵愛自己的心:生活中的心理妙招

正文 第6章 自我篇(5)(1/3)

    下麵的故事卻從經濟價值層麵揭示了助人為樂的意義。一個寒冷的冬日,富商A在地鐵站附近見到了一名落魄的鉛筆推銷商——衣著襤褸,神色疲憊。他不停地向路人兜售著懷中的鉛筆:“先生,需要鉛筆嗎?這是我們公司的最新產品,一枝隻要20美分。”但是,沒有人願意在這鬼天氣裏多待片刻。見此情景,A先生想起了自己當初創業的經曆,心中頓生憐憫之意。他掏出一美元,走過去買了五枝他並不需要的鉛筆,同時遞上他的名片說:“當初,我也是這麽開始的。”原來,A先生是當地一位有名的白手起家的銷售代理商。推銷商由此大受鼓舞,不懈努力並最終獲取了成功。一美元加一份善心換來了一個人的事業成功,根據等價交換的原理,我們可以看到,關愛的經濟價值幾乎無法估量。

    從經濟層麵來講,如果沒有這一美元,沒有這一份關愛,推銷商也許就會放棄這份工作,從而淪落為流浪者,成為國家與社會的負擔。國家財政將不得不為其支付救濟金與最低生活保障金。而推銷商的事業成功不僅直接減輕了國家的負擔,並對社會存在巨大的潛在利益。一美元加一份善心換來了一個人的事業成功,等於是以極低的投入獲取了高額回報。對於社會來說,這是一筆存在超額利潤的交易。而從更通常的層麵上來分析,在社會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善待他人,幫助他人有“潤滑劑”的效果,有利於提高社會經濟運行效率,也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因此,無論從心理學還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幫助他人都包含了巨大的收益,快樂自己同時更是給受助者,給社會貢獻了一筆難以估量的財富。

    二、寬容別人,成全自己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南非黑人領袖納爾遜·曼德拉被囚禁長達27年之久。他在出獄的當天說:“當我走出囚室,邁出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的時候,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和怨恨留在身後,那麽我其實仍在獄中。”寬恕別人對我們來說並不困難,卻也不容易。關鍵的是,心靈是如何選擇的。當一個人選擇了仇恨,那麽他將在黑暗中度過餘生;而一個人選擇了寬恕的話,那麽他能將陽光灑向大地。古語常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麵對一個人在無意中犯下的錯誤,我們為何不能寬恕呢?

    當我們的心靈為自己選擇了寬恕的時候,我們便獲得了應多的自由。因為我們已經放下了仇恨的包袱,無論是麵對朋友還是仇人,我們都能夠贈以甜美的微笑。佛道中常講究緣分,在眾生當中,兩個人能夠相遇、相識,那便是緣分。每一個人都需要朋友,多一份寬恕,便能令我們多一位朋友。

    美國前總統林肯幼年曾在一家雜貨店打工。一次因為顧客的錢被前一位顧客拿走,顧客與林肯發生爭執。雜貨店的老板為此開除了林肯,老板說:“我必須開除你,因為你令顧客對我們店的服務不滿意,那麽我們將失去許多生意,我們應該學會寬恕顧客的錯誤,顧客就是我們的上帝。”

    在許多年後,林肯當上了總統。做了總統後的林肯說,“我應該感謝雜貨店的老板,是他讓我明白了寬恕是多麽的重要。”

    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寬容是一種美德。當然,要把怨氣甚至仇恨從心裏驅趕出去,的確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胸襟。就像一本書上說的,我們的心如同一個容器,當愛越來越多的時候,仇恨就會被擠出去,我們不需要一味地、刻意地去消除仇恨,而是不斷用愛來充滿內心、用關懷來滋潤胸襟,仇恨自然沒有容身之處。我們何不拋棄仇恨、放下憤怒,來善待自己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