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第四節 戊戌維新變革的製度意義(2/3)

    在這種情形下,西太後隻能再放一點手,一任光緒在前台執政,包括主持變法。後台的西太後雖然把握著最高權力,可是光緒畢竟是合法的統治者,所缺乏的隻是經驗和事功。如果變法成功,那麽光緒所缺少的就自然得到了補足,而西太後再繼續控製權力的可能性就會喪失。

    在傳統政治結構裏,權力是使政治人保持鮮活的春藥,在中國曆史上,罕有在世的皇帝肯放棄權力和平移交的人,凡是做太上皇的,不是被逼無奈,就是名讓實不讓。西太後實際上等於是一個做了35年的皇帝,讓她在有生之年放棄權力,在傳統政治的視野裏,的確是件難事。西太後雖然是個精明而且擅長權術的統治者,但畢竟受教育不多,她的知識基本上是她所喜歡的民間戲劇給予的。她不僅有一般富貴女人所有的惡習,貪求功利,而且眼界狹窄,隻有粗鄙的戲劇意識,所以,指望她在清朝政治的轉折中有更好的表現,應該屬於意外之想。

    不幸的是,中國第一次自上而下的中央變法,就發生在這樣扭曲的政治格局之下。

    2.變法的製度意義

    戊戌變法期間真正變製內容其實並不多,大體上,我們可以將變法百日內所推行的變革內容分為這樣幾類,一是機構裁並。在中央,是將原本就屬於機構闌尾的各個監、寺如詹事府、太仆寺之類的機構裁撤。在地方,則是將本來就沒有什麽用處的漕運、河道總督裁撤,把與督撫同城的巡撫裁撤。二是獎勵民間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打破了原來對民間工商業的政策限製。三是以新的行政思路,修改各個中央機關的辦事規則。四是廣開言路,鼓勵臣民直接上書給皇帝,突破了原來隻有四品官才有資格給皇帝直接上書的限製。五是教育改革,設立京師大學堂,第一次在京城設立國立西式最高學府,與從前的同文館有本質不同。同時,鼓勵民間興辦新式學校。六是科舉改革,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最後一項也許是變法中影響最大的舉措,牽扯到最廣大的農村知識分子的利益。然而就是這樣足夠溫和的改革,也在某些既得利益集團中引起了強烈反應。機構的裁並,尤其是河督和漕督衙門的裁撤,使得一大批借此謀生的旗人喪失了牟利之所,激發了旗下政治中最為惡劣的風潮,而本來就不甘心失去權力的西太後,在旗人的哭訴和鼓動下,對變法日益反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