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第二節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1/2)

    r />�作為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清朝對於皇位繼承,接受在一個血緣家族內傳承的原則並不太難,但是對傳子基本原則的認可卻經過了一個過程,而嫡長繼承原則卻始終沒有得到承認。在這個民族的傳統中畢竟有著推舉賢能的因素,在皇帝繼承人之間挑選賢能之士,幾乎成為一種深入血液之中的默契。隻是這種選擇,卻經過貴族推選到皇帝親擇的過渡,一向為人稱道的“秘密建儲製”,其實也是皇帝親選的一種形式。跟其他王朝不同的是,終清之世,皇帝的繼承始終是皇帝的家事,外人是絕對不能公開幹涉和參與選擇的。

    入關之前,滿人政權的繼承采取的是貴族推舉製。後金的第二個汗皇太極,就是通過諸貝勒推舉產生的。但是,在皇太極死後,推舉製因各派利益紛爭導致的動蕩表現得十分明顯。由於各方相持不下,作為一種妥協的產物,皇太極年僅9歲的第九個兒子福臨被推為皇帝。原來勢力頗大、極有可能登上帝位的皇太極之弟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從而埋下了皇位不穩的隱患。

    入關以後,在整個大局未穩的情況下多爾袞即暴死。依賴滿人的武力,清朝政權總算是平安度過了危機。但直到順治死,皇帝和滿族貴族在是否接受漢製的問題上,始終沒有分出勝負。順治到康熙的過渡,雖然表明皇位傳子的原則得到了貴族認可,但四輔政在幼帝周圍的存在,說明原來滿族的貴族民主陰影依然存在。直到康熙除掉鼇拜集團之後,貴族民主製對皇位的威脅才算消除,漢製取得了勝利。

    康熙全麵繼承了漢人的繼承製度,采取了嫡長子繼承和預立太子的做法,將自己的嫡長子立為太子,給予很高的地位和榮譽,選擇最好的老師,給予最適當的教育。但是,由於康熙在位時間很長,太子成年後,長期不得即位,現君和儲君之間自然會產生矛盾。這種矛盾隨著朝廷和滿人貴族中間各種勢力的介入而日益激化,太子廢而複立,立而複廢,諸子之間爭奪皇帝的角逐白熱化,成為困擾晚年康熙的一大難題。最後,雖然康熙的第四子胤禛(雍正)得到了皇位,但這一皇位爭奪引發的後遺症卻久久難以平複。

    雍正即位之後,不僅他與眾兄弟之間的關係大多惡化,有兩個還被他賜名豬狗,而且關於他“篡位”的種種流言,已經在民間廣為傳布。以至於居然有人想利用這個機會反清,雍正六年發生的曾靜案,就是一個。為了平息謠言,雍正不得不在處理曾靜案的時候,親自出馬審問,並將問案記錄編輯成冊,起名《大義覺迷錄》,逐條駁斥有關他謀父、逼母、弑兄、屠弟的流言,並赦曾靜不死,要他到各地宣講雍正的“聖德”和自己的謬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