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第二節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2/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雍正雖然缺乏他父親的才具,但在繼承問題上總算想出了新辦法,這就是秘密建儲製。所謂秘密建儲製就是皇帝預先將選中的繼承人的名字寫進密詔,放在錦盒裏,然後把錦盒放在乾清宮順治手書的“正大光明”匾的後麵。待到皇帝死的時候,皇帝親選的顧命大臣會同諸王公大臣一道,當眾取出密詔宣布。密詔寫好之後,如果皇帝想改變主意,就取下密詔重寫。為了雙保險計,雍正還將密詔書寫兩份,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後,一份自己帶在身邊。後來改為將皇帝身邊的一份放在皇史宬的石屋金匱裏,宣布時兩份同時取來對上,才正式公布。

    秘密建儲製自雍正以後,一直作為清朝皇帝傳承的基本製度沒有變過,但實際上隻實行了三代,即雍正傳給乾隆,嘉慶傳給道光,道光傳給鹹豐。乾隆傳嘉慶在形式上固然也是秘密建儲,但乾隆在活著的時候已經將皇位傳給了嘉慶,自己做太上皇的時候實際上還在掌權,所以等於是預立太子。至於鹹豐到同治,皇子隻有一個,用不著選。再後來,所有的傳承都是由西太後一個人做主,實權一直在西太後手裏,等於她是真正的皇帝,秘密建儲實際上名存實亡。

    相比起其他王朝來,清朝自雍正以後,一直沒有出現過大的繼承動蕩,基本上實現了政局的平穩過渡,應該說,秘密建儲製度起了比較好的作用。這種製度對於減輕皇子對皇位的覬覦爭奪,確實有一定作用。隻要老皇帝口風足夠緊,那麽不到最後一刻,其他人都不知道結果是什麽。其實結果又早就預定好了,這對於所有有資格繼承的人來說,有某種宿命的感覺,等於是已經預立了太子,但又給大家某種朦朧的希望,所以競爭也就不那麽激烈了。更重要的是,從此沒有了圍繞在儲君周圍的是是非非,現君與儲君的矛盾和衝突自然也就看不見了。

    但是,如果說秘密建儲製度從此解決了傳統帝製的繼承問題,實現了政權的平穩過渡,恐怕也是言過其實。這個製度畢竟才實行了三代,僅以此區區三代來證明這個製度的有效性,時間似乎還有點不夠。曆史證明,在中國,一種起初很有效的製度,實行久了,保證製度執行的相關條件就要開始喪失,於是製度就開始出紕漏。用製度主義的觀點來說,製度的自身往往有個效益遞減的問題,如果不能不斷地完善,最後終將趨於消亡。秘密建儲製度的實行,從技術上來說,建立在嚴格保密基礎上,而嚴格保密則依賴於皇權的威嚴和內宮製度的完善,如果有一天最高權力有所減弱,那麽就很難保證保密的條件如舊,到那時候,很難說繼承的震蕩還會不會重現。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