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第四節 中央機構的權力製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1/3)

    魏晉南北朝是個製度紊亂的年月,但又是個各種創新初現的時代。後來在隋唐時期定型的三省六部製,實際上在魏晉已經出現雛形,隻是還不夠穩定。同時原來的三公九卿製依然存在,雖然更多地成為一種名譽官銜,但由於各自的機構不撤,所以,不排除特殊情況下,舊體製重新掌握實際權力的可能。但總的來說,新的三省實現製度替代的趨向還是明顯的。雙軌製的存在,是製度變遷過渡時期的一大特色。

    1.中書省的出現,尚書台之權第一次分割

    在西漢武帝時,由於君權擴張,除了尚書台開始擴大之外,皇帝身邊的各種侍從和顧問也開始增加。其中有一些是備顧問和谘詢的“文學侍從”,以各種大夫、議郎、給事的名義出入內廷。還有些是專門陪伴皇帝左右的,做些應手的事情,或者插科打諢,給皇帝解悶,以常侍、侍中等名目存在。做後一種侍從的,往往為士人和宦官,到了東漢,宦官逐漸多了起來。東漢靈帝時,成立侍中寺,賦予其“省尚書事”,即審查尚書起草的詔書的權力。東漢的覆滅,依附在朝廷大樹上的宦官集團受到很大打擊,於是進入三國時代,皇帝的侍從又恢複到了西漢時的狀況。

    這兩部分侍從的前一部分,在魏代漢以後,逐漸演變成了皇帝的專門秘書班子——中書省,而後一部分則演變成門下省。顯然,這種演變也是由於皇帝力圖對權力直接控製的結果。自尚書台侵奪了丞相的權力,變成實際上的中樞機構之後,兼尚書事的重臣往往變成了事實上的丞相,而尚書台內朝的意義也隨之變淡,實際上成了兼任尚書事重臣的附屬機關。曹操在事實上取代東漢王朝後,用自己的幕僚為秘書,將本屬尚書的草詔權拿了過來,直接掌握。朝代更迭之後,新朝為了強化君權,順理成章地將秘書變成中書。特立機構中書省,將尚書台的權力分割出了一部分,專門負責起草詔書,掌機要,自然也就成了參與最高決策的核心機構。

    中書省設中書監和中書令。副手為中書侍郎,其下有舍人、通事等屬官。由於中書省設在宮苑,而且由皇帝的近侍顧問轉成,所有王朝政令皆自所出,所以權威日重,人稱“鳳凰池”。雖然當時尚書令官階還是比中書省長官要高,但一般士人均以在中書任職為榮,是第一號清要之職。西晉荀勖久任中書監,後遷為尚書令,人往賀之,勖怒曰:“奪我鳳凰池,諸君賀我耶?”(《晉書》卷39《苟勖傳》)對於權力欲頗重的荀勖來說,負責行政事務的尚書令,既沒有掌握機要、出納王命的中書監地位重要,也沒有其富有榮耀感。實際上,自西晉以來,中書監、令已經成為高品勢族的專有物。

    2.門下省,從侍從到諫議

    皇帝侍從中比較有文學才能、平時充當顧問的一部分,分出去成立了中書省,而比較純粹的侍從也開始發揮作用。自秦漢以來,這一類的侍從雜用閹人,屬於伺候皇帝的人,甚至連褻器虎子(尿壺)、唾壺都管,後世譏諷侍從出身的人,往往稱之為“持虎子者”(《三國誌》卷16《魏書·蘇則傳》注)。做的事雖然不堪,但由於能與皇帝近距離接觸,所以依然被人看重。兩漢有許多著名人物,像衛青、霍去病、霍光等人都是侍中出身,以滑稽出名的東方朔,也是個中人。魏文帝曹丕設侍中、散騎二曹,並令二曹長官侍中、黃門侍郎、散騎常侍、侍郎等,在尚書奏事時在坐。可見,侍中的地位已經淩駕於尚書諸曹之上,可以跟尚書令相抗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