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第二節 九品中正製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1/3)

    三國中的曹魏,本是來路不夠純正的門閥創立的國家。曹氏發跡,要歸功於勢力很大的高級宦官,雖然來路不正,被袁紹門下文人詆毀為“閹豎遺醜”,但已經不能算是“寒族”。過去曆史學家在判別門閥和寒族的時候,往往看他們的儒學根基,出身的清要與否,顯然不合理。事實上,判定門閥應主要考慮其對權力控製程度,以及是否能將這種權力在家族中傳遞下去。自曹操起兵以來,已經形成了世襲化的軍事集團,本身就具有了門閥的特征。當然,這種來路不正的門閥貴族,在發展過程中,由於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往往要盡可能爭取更多的人才,而自然也不像老資格門閥那樣,有那麽多意識形態的顧慮,他們往往會選拔一些平民出身的士人,進入集團的高層。可是,集團形成較大的規模以後,曹操集團內部的成員,一部分卻又以半獨立諸侯的名目存在,將領分兵各地,領土管軍。朝中歸附的東漢門閥,大多勢力依然,隻是一時還難以與曹氏家族抗衡。但在曹操在世之日,始終是他稱帝的障礙。

    曹操的兒子曹丕做了皇帝以後,麵臨著兩個重大課題,一是重新開始道德講求,建構儒家意識形態。二是削平門閥,重整官僚體係。

    顯然,曹家想解決這兩個問題,而且也采取了相應的製度變革,選官體製實行九品中正製,就是這種努力的一部分。

    九品中正製是針對察舉—征辟製選舉權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選舉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將選舉權收回中央,便於皇帝控製,重新建立士人與朝廷官僚製的正常關係,以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傾向。

    公元220年,曹丕繼任魏王,代漢在即,思有所作為。他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在地方設立中正官代替鄉裏評議考察人才。具體辦法是,每州設一大中正,每郡設中正,由當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擔任,(《通典》卷14《選舉二》)負責將本地士人狀況考評定級,以供吏部選官參考。中正雖然屬於兼職,但也設屬員,負責訪問與編定士人等級。由於吏部選官完全依照中正的考評,所以,此製度又稱九品官人法。

    中正編定的本地士人材料,在技術操作上分為兩項:一是“家世”,即每人父親和祖父姓甚名誰,任何官爵,任職狀況,本人直係親屬姻親的官爵大小,類似於今天的家庭出身和狀況。二是“狀”,即對本人道德狀況、才能學識的評語。然後根據“狀”,參考“家世”,評定每個人的“品”。品的分類,受班固評議古代人物分類的影響,將人物等級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由中正將本地人士評出等級,然後向朝廷匯報,此後每三年清查一次。當時的官階也有九品,但與這個人品的九級並不是一回事,然而它們之間還是有聯係的。一般來說,中正所評的品級越高,所授的官職往往在比較清要的位置,以後升遷就快,反之則比較不容易得官,授官也不是重要的位置,事務瑣碎且繁忙,即所謂的“濁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