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第一節 三國,貴族政治浮出水麵(1/2)

    東漢末年,在各地豪強日益強大的情況下,中央政權非但不能抑製地方的離散趨向,反而在外戚、宦官和朝官的三角爭鬥中,迅速走向衰落。黃巾起義使得各地豪強在鎮壓農民起義過程中進一步壯大,而且突破了地域界線,形成了若幹跨州郡、以軍事麵貌為標誌的大豪強與門閥性的豪強。漢靈帝死後,在突發的外戚與宦官的大衝突中,兩者同歸於盡,政權落入了毫無經學背景,而且有些胡羌化的涼州豪強董卓手裏,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在董卓殘暴統治下,連兩京都遭到了毀滅性破壞,王朝政府賴以存在的物質基本消亡。隨著董卓集團的分裂和覆滅,曆史進入了軍閥割據、群雄並起的大混戰時期。

    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關鍵的中原地區逐漸形成了曹操與袁紹兩大集團對峙的格局。最終曹操利用把持中央政府的有利政治形勢,“挾天子以令諸侯”,擊滅袁紹,統一了中原。但接下來的赤壁之戰,使得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受阻,從此形成了曹操、孫權、劉備三分天下的局麵。

    在東漢年間,已經出現了某些世襲為官的家族,在地方上表現為長期把持某一郡的政務,家族勢力龐大,擁有大量的依附農民,被稱為豪強;在京師,則表現為子孫累代為公卿,呈現出某種貴族化的傾向,人稱“門閥”。門閥和豪強事實上的分野並不是那麽清晰,也存在著互換的可能,但一個統一的特性就是權力地位的世襲性和家族勢力集團化。

    從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到整個三國時期,是貴族與豪強政治的充分發育階段。

    一、作為傳統意識形態的經學的衰落

    以軍閥混戰為契機,作為維係君臣關係特別是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經學開始式微,而那些練兵、打仗、籌糧等實用的學問變得吃香。漢靈帝時的鴻都門學,到了曹操手裏被繼續發揚光大,詩歌詞賦之學不再被人看不起,曹操、曹丕、曹植父子親自操練文學,蔚為風氣。同時,東漢以來士大夫狂熱追求孝道的風氣稍殺,曹操甚至公開強調不忠不孝而有治國之術的人,他也可以起用。在這種傳統意識形態衰落的情況下,士人對皇權的效忠已經被極大地削弱,每個人的主公隻能是起用他的豪強性的官僚,其效忠基本上指向這些有力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