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第二節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1/2)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一姓王朝,其始恰是五帝時代的結束,五帝的最後一位——大禹的兒子啟,成為夏朝的始祖。在古史傳說中,大禹作為城邦聯盟的首領,既是有名的治水領袖,同時又曾主持討伐過三苗,也就是說,大禹在發展農業生產和開疆拓土兩個方麵都有傑出的作為,作為農業部落,這兩方麵都是絕對重要的,這些功績,無疑為他的家族積累了其他核心貴族所無法比擬的治理經驗和權威資源,也許正因為如此,他的兒子啟才可以顛覆大禹指定的接班人益,開辟一個血緣家族的家天下傳統。

    傳說中夏的始祖禹和他的父親鯀,都是善於治水的人,鯀采用的方法是堵,而禹則是疏通,實際上代表了那個時代人們治水的兩種基本方法。能夠通過主持興修水利設施,造福於部落和部落聯盟的人,自然可以得到部落的擁戴,也自然擁有巨大的強製力。傳說中的大禹,不僅大規模地疏通河道,而且具有通天的神通,這可能說明他同時具有軍事貴族和宗教貴族雙重的身份,因此奠定了一家王朝的基礎。

    一、國家形態

    夏應該屬於一邦占統治地位的城邦聯盟,夏的統治者是各個方國的共主。這一點其實與所謂的五帝時代並無太大的不同,區別隻在於五帝時代的首領是在各個強宗之間推舉產生,而夏時則一姓獨占。《史記》所載夏禹其後分封以國為姓的“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等,均屬於服從夏後氏的諸侯或者方國,夏時是否已經實行了分封製,尚無確證,但依情勢分析,夏與各方國間應該有某些約定。

    這是漢墓磚上的大禹治水圖,跟眾多的大禹像比,這可能是最接近真實的

    二、王權

    夏的最高統治者多被稱為“後”,夏商兩代,統治者王與後混稱。一說是源於禪讓,一說是源於母係社會。與夏相當的二裏頭文化,發現有龐大的宮殿基址(退一步說,如果二裏頭文化不是夏朝遺址的話,那也屬於另一個巨大帝國)。據專家研究,宮殿占地近8萬平方米,正殿廊柱有12根,為“四阿重屋”式的大殿,東西長約30.4米,南北寬約11.4米。還有若幹偏殿和長長的廊廡,寬大的殿前廣場,展示著夏後的威權。宮殿內有冶銅、製陶、製玉、釀酒等手工業作坊,這些手工業作坊的製品,一方麵是供給王室消費的,但另一方麵其中的青銅器、玉器、漆器等也被作為禮器,作為王權的象征和頒給諸侯的信物。這些信物,往往成為聯係宗主和諸侯的紐帶,這些禮器製作的水平,也可以說是王國強大與否的標誌。遠古時代的生產力水平,往往體現在工藝製作上。工藝精良,往往足以產生令周圍農業部落服從的政治威力,因為那時的人們往往會將之理解為一種來自超自然的力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